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辜的意思、伏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辜的解释

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 吴 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汉书·佞倖传·董贤》:“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辠恶暴著。 贤 自6*杀伏辜。”《三国志·吴志·孙亮传》:“将军 孙仪 、 张怡 、 林恂 等谋杀 峻 ,发觉, 仪 自6*杀, 恂 等伏辜。” 唐 陈子昂 《复仇议状》:“然按之国章,杀6*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 元庆 宜伏辜。”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吴桥案》:“即提 许三 与诸恶少,一审皆伏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伏辜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伏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伏辜”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意为“隐藏有罪之人,使其罪行被掩盖”。后演变为指服罪或承担罪责而死,强调罪责的确认与接受。


二、文献例证

  1. 《史记·太史公自序》
    记载“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描述七国之乱后诸侯认罪伏法的过程。
  2. 《汉书·佞幸传》
    提到董贤“父子骄蹇……贤自杀伏辜”,指其因罪责暴露而自杀抵罪。
  3.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记载孙仪等人谋反失败后“恂等伏辜”,表明参与者认罪受罚。

三、近义词与用法


四、总结

“伏辜”强调罪责的确认与承担,既包含主动认罪(如服罪),也包含被动受罚(如处决)。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古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辜(fú gū)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被击败、被征服、屈服或认罪悔过。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夫”是指人,而“犬”则是狗。在汉字中,“夫”代表了人类的形象,而“犬”则代表了狗的形象。这两个部首的组合形成了“伏辜”这个词的含义。 据说,“伏辜”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雅礼制度。在古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或部落被另一个国家或部落打败,他们就会按照一定的规定向胜方臣服和道歉,这就是所谓的“伏辜”。这个词的繁体字形是「伏辜」,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些不同。据了解,古时候写“伏辜”的汉字形状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现代汉字相同。 以下是关于“伏辜”这个词的例句: 1. 在战场上,他们最终伏辜于敌人的强大实力。 2. 只要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应该敢于伏辜并改过自新。 一些与“伏辜”相关的词语包括: 1. 徇私枉法 - 违背公正原则,偏袒个人或团体利益。 2. 忏悔 - 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达懊悔。 在正式写作中,可以使用h标签来对不同的段落进行标题标记,同时使用p标签来进行段落的排版。希望这些回答能给你所需的相关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