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辜的意思、伏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辜的解释

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 吴 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汉书·佞倖传·董贤》:“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辠恶暴著。 贤 自6*杀伏辜。”《三国志·吴志·孙亮传》:“将军 孙仪 、 张怡 、 林恂 等谋杀 峻 ,发觉, 仪 自6*杀, 恂 等伏辜。” 唐 陈子昂 《复仇议状》:“然按之国章,杀6*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 元庆 宜伏辜。”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吴桥案》:“即提 许三 与诸恶少,一审皆伏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伏辜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伏辜是汉语中表示“服罪”或“承担罪责”的书面用语,常见于古代典籍与现代法律文献。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伏”指“屈服、承受”,“辜”即“罪过、刑罚”,合指“因罪过而接受惩处”。《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认罪伏法”,强调罪责与惩罚的对应关系。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境,如“罪犯伏辜”表示司法审判后罪责被确认。

  2. 字源与结构

    从构词看,“伏”通“服”,《说文解字》注“伏,司也”,含“隐伏、顺从”之义;“辜”在《说文》中释为“罪也”,本义为“分裂肢体之刑”,后引申为“罪行”。二者组合形成动宾结构,体现“因罪受罚”的被动状态。

  3. 古代文献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雨无正》中“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指有罪者被揭露并承担罪责。汉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亦载“伏辜而天下说(悦)”,表明罪行被公正处理后民众称快。

  4.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伏法”“认罪”,反义词为“逍遥法外”“抵赖”。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伏辜”侧重法律意义上的罪责认定,区别于口语中的“认错”。

网络扩展解释

“伏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伏辜”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意为“隐藏有罪之人,使其罪行被掩盖”。后演变为指服罪或承担罪责而死,强调罪责的确认与接受。


二、文献例证

  1. 《史记·太史公自序》
    记载“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描述七国之乱后诸侯认罪伏法的过程。
  2. 《汉书·佞幸传》
    提到董贤“父子骄蹇……贤自杀伏辜”,指其因罪责暴露而自杀抵罪。
  3.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记载孙仪等人谋反失败后“恂等伏辜”,表明参与者认罪受罚。

三、近义词与用法


四、总结

“伏辜”强调罪责的确认与承担,既包含主动认罪(如服罪),也包含被动受罚(如处决)。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古籍对历史事件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饱载悲恓避贤驿不知丁董产地赤弁丈人怆恨聪叡撮借灯椀诋斥法幢国库券故语怀娠浣花笺花眼忽霍浑倌兼包并畜结邪节忧经目浄馔机声激使克苦寇逼喟喟坤珍连珠合璧六贽黎元洪鹿埵緑浦蛮箐绵蒙木框睦谊鸟折弄盏传杯骈首剖尸气浪穹圆絇屦群蚁趋膻仁隐三门干部石栗双秤擡舁醓醢天表桐圭通几退败徒有虚名未从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