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辜的意思、伏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辜的解釋

服罪;承擔罪責而死。語本《詩·小雅·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記·太史公自序》:“諸侯驕恣, 吳 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漢書·佞倖傳·董賢》:“父子驕蹇,至不為使者禮,受賜不拜,辠惡暴著。 賢 自6*殺伏辜。”《三國志·吳志·孫亮傳》:“将軍 孫儀 、 張怡 、 林恂 等謀殺 峻 ,發覺, 儀 自6*殺, 恂 等伏辜。” 唐 陳子昂 《複仇議狀》:“然按之國章,殺6*人者死,則國家畫一之法也。法之不二, 元慶 宜伏辜。”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吳橋案》:“即提 許三 與諸惡少,一審皆伏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伏辜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伏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伏辜”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意為“隱藏有罪之人,使其罪行被掩蓋”。後演變為指服罪或承擔罪責而死,強調罪責的确認與接受。


二、文獻例證

  1. 《史記·太史公自序》
    記載“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描述七國之亂後諸侯認罪伏法的過程。
  2. 《漢書·佞幸傳》
    提到董賢“父子驕蹇……賢自殺伏辜”,指其因罪責暴露而自殺抵罪。
  3. 《三國志·吳志·孫亮傳》
    記載孫儀等人謀反失敗後“恂等伏辜”,表明參與者認罪受罰。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總結

“伏辜”強調罪責的确認與承擔,既包含主動認罪(如服罪),也包含被動受罰(如處決)。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古籍對曆史事件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辜(fú g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被擊敗、被征服、屈服或認罪悔過。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夫”是指人,而“犬”則是狗。在漢字中,“夫”代表了人類的形象,而“犬”則代表了狗的形象。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形成了“伏辜”這個詞的含義。 據說,“伏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雅禮制度。在古時候,如果一個國家或部落被另一個國家或部落打敗,他們就會按照一定的規定向勝方臣服和道歉,這就是所謂的“伏辜”。這個詞的繁體字形是「伏辜」,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據了解,古時候寫“伏辜”的漢字形狀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現代漢字相同。 以下是關于“伏辜”這個詞的例句: 1. 在戰場上,他們最終伏辜于敵人的強大實力。 2. 隻要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應該敢于伏辜并改過自新。 一些與“伏辜”相關的詞語包括: 1. 徇私枉法 - 違背公正原則,偏袒個人或團體利益。 2. 忏悔 - 意味着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表達懊悔。 在正式寫作中,可以使用h标籤來對不同的段落進行标題标記,同時使用p标籤來進行段落的排版。希望這些回答能給你所需的相關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