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虚饰浮夸的言词。《后汉书·明帝纪》:“先帝詔书,禁人上书言圣,而閒者章奏颇多浮词。” 唐 白居易 《论于頔所进歌舞人事宜状》:“内足以辩明圣意,外足以止息浮词。”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听了这一谜的浮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敷衍凑拍,满纸浮词。”
(2).指应酬之言。《再生缘》卷七九:“尔娘亲,一派浮词虚爱惜,应酬全是为夫家。”
(3).多休累赘的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鎔,剪截浮词谓之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昔夫子断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 ,翦截浮词,撮其机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 沉约 、 魏收 诸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得也,其浮词简也;读 范曄 、 陈寿 二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失也,其琐説详也。”
浮词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词。根据权威词典及语言学研究,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基本释义
浮词指虚夸不实的言辞,常见于对文章或言论的批评语境。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虚饰浮夸的文辞”,强调其缺乏实质内容的特点。
出处考证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学批评,刘勰《文心雕龙·熔裁》云:“剪截浮词谓之裁”,此处特指文章创作中需要删减的冗余表述,体现了古代文论对语言精炼性的追求。
现代用法扩展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浮词常与“套话”“空话”构成近义词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其可指代“社交场合中缺乏真诚的应酬话语”,如“摒弃浮词,直陈要害”的用法常见于公文写作指导。
“浮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如需更全面例证,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安如盘石拔禾百宝万货包容碑阙并存不当得利侧芽穿孝大管家灯泡斗称放狂废弃封建论冠屦倒施过路财神汉甘露鼎行为科学罕罕黄霉天华邃混澒渐渍机肠节储君子不器刻骨冷菜林宗折巾篱子録贴炉竈缕细门钹批件普存牵引起尽情犯青管去势取销生扢揸神坛率土大将军水中丞送形潭隩讨阅题词剃工外生忘魂五城兵马寤言萧寺笑中有刀夏凊泄漏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