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史记·礼书》:“而况中庸以下,渐渍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三国 吴 韦曜 《博奕论》:“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於当今之世者,使 巩 薰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於中庸之门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奈 魏 日以微言相渐渍, 福 惑焉,直以己意告母。” *********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
"渐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逐渐浸润、渗透,引申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或影响。该词具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描述长期、缓慢而深入的影响过程。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
本义
“渐”指逐步浸染(如《说文解字》:“渐,渍也”);“渍”指渗透、沾染(如《玉篇》:“渍,浸也”)。二字结合,强调事物如水般缓慢渗入他物的过程。
来源:《说文解字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引申义
比喻长期接触而自然习得,特指文化、品德或习惯在无形中产生影响。
例证:
“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
——《汉书·董仲舒传》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根据权威辞书,其释义可归纳为:
浸润渗透
指液体缓慢渗入物体(物理层面)。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渐渍”词条。
熏陶化育
形容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而受感染改变(文化层面)。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32页。
《后汉书·班固传》
“渐渍教化,则恬淡学行。”
——强调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
王充《论衡·率性》
“渐渍磨砺,阖导牖进。”
——说明环境熏陶对人性塑造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词汇 | 侧重方向 | 差异点 |
---|---|---|
渐渍 | 强调缓慢、持久的渗透 | 隐含“由浅入深”的过程性 |
熏陶 | 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 | 更突出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
濡染 | 强调接触中的自然习得 | 多用于艺术、文化领域 |
该词现今多用于:
来源:《汉语应用语言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中华经典古籍库(www.ancientbooks.cn)查询原始文本。)
“渐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需区分“渐”的两种读音:
总结来看,“渐渍”既可用于具象的渗透过程,也可喻指思想、文化的渐进影响,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体到抽象的语义扩展特点。
安史白汗补外长列惩儆辰居宸掖持迟尺疏黮黮凳子叠掌斗绝一隅方头繁花返来复去風疾風起各个击破诡籍贵种和蕃家甲简举交通信号灯浇僞揭局介吝结幕矜爱敬灶计穷虑尽久别重逢凉薯连蹇慢肆襻舆凭翊棋力轻歌慢舞认定阮家集丧仪扫涤山朶山巾深竟士女蔬菲输赋四海承平松楸遂伪汤茗涕泪交垂未卜为何小勇席门心腹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