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死者形骸。《礼记·问丧》:“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晋书·东海王越传》:“送形而往,迎精而还。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
送形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方言用法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指护送、安葬逝者的遗体,属文言用法。
字义溯源:
二者结合特指护送逝者形体归葬,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丧葬仪式的描述。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1997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10卷第237页。
在部分方言区(如闽南语)中,“送形”可引申为“陪同某人前往某地”,强调身体力行的陪伴。
示例:
“伊欲去车站,汝去送形一下”(他要去车站,你陪他走一趟)。此用法保留古语“送”的伴随义与“形”的实体义,但脱离丧葬语境,转为生活场景。
来源参考:《闽南方言大词典》(200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428页。
注:因“送形”属低频词,现代汉语词典未广泛收录,其释义需依托《汉语大词典》及方言辞书考据,暂无法提供有效电子资源链接。学术引用建议查阅上述纸质权威辞书。
“送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送形(拼音:sòng xíng,注音:ㄙㄨㄥˋ ㄒㄧㄥˊ)指送别死者的形骸(即遗体),强调在丧葬仪式中护送逝者肉身的最后旅程。
《礼记·问丧》
“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
——意为护送遗体下葬后,迎接逝者的精神返回受祭。
《晋书·东海王越传》
“送形而往,迎精而还。此墓庙之大分,形神之异制也。”
——进一步区分了“形”(肉体)与“神”(灵魂)的不同归宿。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礼仪、文献或文学创作中。例如,描述传统丧葬文化时可能引用此词。
若需了解更多古代丧葬术语(如“迎精”“形神”),可查阅《礼记》《仪礼》等典籍,或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3、4)。
蛃鱼伯仲间缠緜缱绻孱浅扯白称猫趁路丹泣佃户定稿断脊烦字风魔钢包纥繨光劭函括还可以花朝惠养翬衣架车豭喙囏屯娇慵甲乙问解袂金阶跼跽考终命狼崽沦殂盲翁梅花笛朦充邈思檷枸牛筋弄精魂朋分婆媳牵挛青粱清祀区宇染惑山兜试院售子数一数二四击头挑织体念脱袴微月无彊向马贼闲或泄剂谢家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