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劳役的意思、劳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劳役的解释

(1) [forced labor; penal servitude]∶为政者役使人民作工,强迫的劳动

服劳役

(2) [corvée]∶奴仆向其地主应当提供的一天或更长时间的无偿劳动(如修路)

详细解释

(1).指统治者强迫人民出劳力当差服役。《淮南子·泰族训》:“无軼民,无劳役,无寃刑。” 唐 钱起 《送张管书记》诗:“边事多劳役,儒衣逐鼓鼙。”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养好了伤,服满三八二十四天劳役, 王二 从县城回到 王家堡子 了。”

(2).劳苦。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 元 曰:‘相公口气逼人,恐著述搜索劳役,心气不正,何不坐禪?’”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风光正暮春,便纵然劳役,何必愁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劳役”是汉语中的合成词,由“劳”与“役”两个语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体力劳动性质的差役”或“强迫性的体力劳动”。从词义演变角度分析,该词包含以下内涵:

一、构词解析 “劳”本义指用力耕作,《说文解字》释为“剧也”,引申为辛劳、付出体力;“役”甲骨文象人持殳(兵器)驱赶之形,原指驱使、差遣,后特指官府征调的劳务。二字组合强化了“被驱使从事体力劳动”的核心语义。

二、历史语义分层

  1. 古代用法:指官府强制征发的无偿劳动,如《汉书·食货志》载“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中的徭役制度。
  2. 现代延伸:泛指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劳役地租”“劳役负担”等经济学概念,也用于形容超负荷工作状态。

三、典型语境应用

  1. 法律文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禁止强迫劳动”条款对非法劳役的界定。
  2. 文学描写:路遥《平凡的世界》中“沉重的劳役压弯了庄稼人的脊梁”,喻指高强度农业生产。

四、权威词典释义对比 《汉语大词典》强调其“带有强制性”的特质,列举“发民凿泾水为渠,举锸为云,决渠为雨”等历史用例;《辞海》则从社会学角度注释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役使形式”。

五、语义关联体系 近义词“徭役”侧重古代官府征调,“苦役”强调痛苦程度;反义词“豁免”指向免除劳役,“自主劳动”体现现代雇佣关系。这一语义网络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系统呈现。

网络扩展解释

“劳役”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社会学含义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统治者或权力机构强制要求人民(或牲畜)提供无偿劳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历史背景

3.现代引申

4.使用场景举例

补充说明

需注意,“劳役”与“劳务”不同,前者强调强制性与无偿性,后者多为自愿且有偿劳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制度或法律定义,可查阅权威历史文献或法律条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门白迭白石脂板芭本都边忧庇借常器崇简储集出军打启发奠居动微都啰啰族抖然風塵之聲腐鲍富窟句芒孤鹜海堤河山之德宏观经济学幻灯片磺胺欢如惠子知我混杂劫打借风使船静暝进贡金橘金邻棘澁看戏爌晃粮胥连想隆夷迈衆马杌子梅园新村密记冥漠之乡迷滞谋望坶野脑力入超桑枢韦带沈静寡言俗骨提休脱天漏网乌台香案吏小市民小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