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牛角初生之状。言其形小如茧似栗。《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汉书·礼乐志》:“牲茧栗,粢盛香。” 颜师古 注:“言角之小,如茧及栗之形也。”
(2).借指牛犊。《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赏不过握把。”
(3).指植物的幼芽或蓓蕾。 宋 黄庭坚 《寄王定国》诗序:“往岁过 广陵 ,值早春,尝作诗云:……红药梢头初茧栗, 扬州 风物鬢成丝。” 宋 黄庭坚 《食笋》诗:“茧栗戴地翻,觳觫触墙坏。”
(4).古以小牛祭祀,因以“茧栗”泛指祭品。《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进封 乐平 乡侯”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载 王朗 《节省奏》:“既违茧栗慤诚之本,扫地简易之指,又失替质而损文、避泰而从约之趣。”
“茧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指幼年牛犊的角刚长出时,形状如蚕茧或栗子般小巧圆润。此义源自古代祭祀礼仪中对牲畜的规格要求,如《礼记·王制》记载:“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汉代《汉书·礼乐志》也提到“牲茧栗”,颜师古注:“言角之小,如茧及栗之形也”。
因初生的牛角形似茧栗,故以“茧栗”代指小牛。例如《国语·楚语下》记载:“郊禘不过茧栗,烝赏不过握把”,意为祭祀时选用幼牛。
宋代诗词中常以此比喻植物初生的嫩芽或花苞。如黄庭坚在《寄王定国》中写道:“红药梢头初茧栗”,形容芍药花苞如茧栗般小巧。
古代祭祀用小牛作为祭品,因此“茧栗”延伸为祭品的代称。如《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注引《节省奏》提到:“既违茧栗慤诚之本”,强调祭祀的简朴。
“茧栗”的释义均围绕“小而圆”的核心意象展开,既可具象指牛犊、植物嫩芽,也可抽象代指祭祀礼仪。其用法多见于古籍与诗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茧栗(jiǎn l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蚕茧和栗子的结合。
茧栗的第一个字茧,拆分部首是艹(草字头),它的笔画数是5画;第二个字栗,拆分部首是木,它的笔画数是9画。
茧栗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明了,就是由蚕茧和栗子两个事物组合而成。蚕茧指的是蚕在进行蛹化之前所编织的外壳,栗子则是一种坚果。二者相结合,形象地描述了栗子外表坚硬,内部鲜嫩的特点。
繁体的茧栗是「繭栗」,使用了繁体字的写法。
在古时候,茧栗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汉字写法,但最常见的写法是「茜栗」,茜指的是指某种颜色的红色,这里用来形容栗子的颜色。
1. 她手里拿着一把晶莹剔透的茧栗,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2. 他给我一个味道很好的茧栗糕点,让我回味无穷。
3. 这个茧栗色的外套搭配黑色裤子非常漂亮。
茧壳、栗子、茧丝、蚕茧
茧瓜(jiǎn guā)、蚕茧
茧柳(jiǎn liǔ)、剥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