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画出名马的神骏的风神。语出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弟子 韩干 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 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驊騮气凋丧。” 宋 苏轼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龙眠 胸中有千駟,不独画肉兼画骨。”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咏好头赤图>》:“ 李侯 画骨亦画肉,笔下马生如破竹。”
“画骨”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诗画理论的词语,其含义与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理念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画骨”指在绘画(尤其是画马)时,通过线条和技法刻画出对象的内在风骨与神韵,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肌肉形态。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对比了画家韩干与曹霸的画马技法: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意为韩干只描绘马的丰腴体态(画肉),却未能表现骏马的飒爽神气(画骨),导致作品失去生命力。
现代多用于文艺批评领域,形容艺术作品是否达到形神统一的境界。例如:
注:该词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学或专业艺术评论。
《画骨》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人物的形态和骨骼结构,主要用于美术和医学领域。
《画骨》的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14。
《画骨》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医学文献,用于描述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骨骼来判断其疾病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也逐渐引申为描绘人物形态的绘画技法。
《画骨》的繁体字为「畫骨」。
在古时候,汉字《画骨》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着部首和构字的特点。
1. 他的画作通过精准的画骨技巧展现了人物的栩栩如生。
2. 这位医生擅长通过画骨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1. 画家:以绘画艺术为职业的人。
2. 骨骼:构成人体骨架的骨头。
3. 画作:指用绘画表现出的艺术作品。
1. 描骨:与画骨意思相同。
2. 画像:描绘某人形象的绘画作品。
1. 模糊:与画骨相反,指形象不清楚、不明确。
2. 抽象:指缺乏具体形态和细节,与画骨的具象描绘相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