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施振 ”。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同恶成羣,汲引姦党,吞财多藏,不知纪极;而不能散錙銖之薄物,施振清廉之穷俭焉。”《新华日报》1938.7.11:“他们是以‘青年会’的名义,利用水灾、旱灾,募捐施赈来号召人民。”
“施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ī zhèn(繁体写作“施賑”),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施舍财物来救济贫民或灾民。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拆分
整体含义
组合后,“施赈”指通过捐赠财物或物资来帮助贫苦人群或灾民渡过难关,强调救济行为的主动性和公益性。
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意为积累财富的意义在于救济他人,否则只是守财奴。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亦提到“施振清廉之穷俭”,进一步强调对清廉贫困者的救济。
实际应用
历史上,“施赈”常与灾荒救济关联。例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赈灾制度或具体案例(如施粥、募捐流程等),可参考《越文化研究院》关于绍兴赈灾的记载,或知网百科中关于施赈与社会治理的分析。
施赈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它的意思是施舍和赈济。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斤”和“赈”,其中,“斤”是指刀、财物,表示施舍;“赈”表示救济和济助。
施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天官冢宰》:“衣服缗施赈,鸟兽积府库。”这句话中的“施赈”指的是向官员和人民施舍和赈济财物,用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和灾害。
在繁体字中,施赈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施赈的古时候写法为“斩在”、“即赈”。这样的写法在古代文献和古籍中可以找到。
以下是一些关于施赈的例句:
1. 他以施赈之心,慷慨解囊。
2. 经过他的施赈,那个贫穷的家庭得到了帮助。
施赈的一些相关组词有:施舍、赈济、救济、济助。
施赈的一些近义词有:捐赠、赠予、施捨。
施赈的一些反义词有:索取、索要、占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