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洁白的丝绵。《宋书·天文志三》:“十月,客星白如粉絮,在太微西。”
(2).指柳絮。 宋 梅尧臣 《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诗:“东风欲粉絮,相逐江上头。” 清 吴伟业 《圆圆曲》:“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3).指丝绵做成的粉扑,用以蘸粉敷面。 北周 庾信 《镜赋》:“悬媚子於搔头,拭釵梁於粉絮。” 倪璠 注:“粉絮,即俗粉扑,用绵为之也。言釵梁用粉絮拭之,其色光明也。”
"粉絮"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意象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代自然界的柳絮 《汉语大词典》解释"粉絮"为"柳絮",特指柳树种子外包裹的白色绒毛。其形态特征为质地轻盈、色泽淡白如粉末,常随风飘散形成春日特有的"飞雪"景观。该词常见于古典诗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粉絮轻沾扑绣帘"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柳絮纷飞的动态美感。植物学典籍《中国植物志》记载,柳属植物(Salix)的种子借助絮状冠毛实现风媒传播,这种生物特性赋予了"粉絮"独特的生态意象。
二、纺织领域的专业术语 在纺织工艺中,《纺织大辞典》将"粉絮"定义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棉絮或丝绵残渣,常见于缫丝、弹棉等工序。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录了江南地区"收粉絮为纺织余料"的产业实践,这类副产品多用于制作填充物或再生纺线原料。清代《江南制造局记》更明确指出,优质粉絮需经过"筛分去杂"等精制工序,体现了古代纺织业对原料的精细化利用。
“粉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ěn xù,其含义根据不同语境有三种解释,主要源自古典文献和诗词中的用法:
洁白的丝绵
这一释义最早见于《宋书·天文志三》,记载为“客星白如粉絮”。形容丝绵质地细腻、颜色纯白,常用于比喻星体或自然景物的洁净柔和。
指柳絮
宋代梅尧臣《送胥平叔太博通判湖州》诗中提到“东风欲粉絮”,清代吴伟业《圆圆曲》亦有“认作天边粉絮看”的描写。此处以柳絮的轻盈洁白比喻自然景象或情感意境。
丝绵制成的粉扑
北周庾信《镜赋》中描述“拭钗梁於粉絮”,指古代女子用丝绵制成的工具蘸取脂粉修饰妆容,反映了古代美容用具的材质特点。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尤其在古籍或文学作品中需参考上下文。
白莲社辩别边将兵在其颈比驱不移日惭怍策筮昌云赤龙丑声除鲠蠢坌赐勋堆垜恶单饿殍枕藉二二八武装起义恶支沙方古焚烁锅饼古学怀抱儿慧黠护膝胶靴浄器济弱扶倾乩语橘中乐朗达两虎相争劣势离离光光懔惧陋劣面体蜜柑木梗人男扮女装年衰岁暮漂泛起本起伯倾襟清壹茕茕孑立秋决劝功三檐伞盖散衣上款山金烧烤舍奠塑性头朝下纤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