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的品格,性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姚兴 覩之而醉心, 宋祖 闻之而动色。”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 后唐 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 胡先驌 《诗别萧叔絅燕京》:“ 萧郎 二十风骨奇,崭然头角何嶷嶷。”
2.指刚正的气概。《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 文襄 诸子,咸有风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文恭 少年浑涵端重, 文达 正当以风骨勖之,何反虑其过刚?殊不可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3.古典文艺理论术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4.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 汉 魏 风骨, 晋 宋 莫传。”
5.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品藻》:“ 许景先 之文,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微少风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唐 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 魏 晋 之风骨,换 梁 陈 之俳优。”
6.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曹不兴》:“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 开元 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嶸。”
“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人刚正的气概与顽强的精神气质,如《南史·宋武帝纪》中“风骨奇伟”形容人物品格坚毅。在艺术领域,则指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和力量,如书法、绘画或文章需“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2. 文学理论中的定义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标准:“风”指情感表达的感染力,“骨”指语言结构的刚健,二者结合形成作品的内在力量与格调。
3. 历史人物与典故
《北齐书》以“风骨”评价文襄诸子的气节,鲁迅诗句“扫除腻粉呈风骨”则借喻高洁品格。晋代赫连勃勃因“风骨魁奇”被史书称颂,体现其器识与人格魅力。
4. 艺术领域的延伸
强调创作需兼具个性与力度,如《魏书》提到文章应突破陈规,形成独特风格。书画中也以“风骨”形容笔法遒劲、意境深远的作品。
5. 现代意义
“风骨”已演变为对坚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概括,常用于赞誉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个体或群体,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案例,可参考《文心雕龙》《晋书》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释义。
《風骨》一词代表了一种品质和特质,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豪迈、刚正和坚毅。
拆分部首和笔画:
《風骨》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风”(飛)字的风部,右边的部首是“骨”(骨)字的骨部。风部的拼音是“fēng”,包含了“三点水”和“丶”两个笔画。骨部的拼音是“gǔ”,包含了“十”、“丨”和“㇏”三个笔画。
来源:
《風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和文学作品。它所代表的意义与民族精神、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紧密相连,常出现在古代的诗词和文章中。
繁体:
在繁体汉字中,《風骨》一词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风字的风部,右边是骨字的骨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风字的风部写作“風”,并且它的上方多有附加的笔画表示风的运动;骨字的骨部写作“骨”,骨的形状更接近实际的骨头。
例句:
1. 他的風骨令人敬佩,永远不屈不挠。
2. 这幅画展示了大自然的風骨和无穷的力量。
组词:
风度、风貌、骨气、骨干、骨感。
近义词:
刚正、豪爽、气概。
反义词:
柔弱、软弱、迂腐。
半会并当播美不经之说操之过切赤胆忠心痴挣穿连澹宕殚匮堵雉额缺发癫梵磬非法风胡凫短鹤长更动关塞骨苏皓月黄鹄音颉臯劫狱隮配齑身粉骨臼杵款洽鸾墀旅榇朦昧名唱褭亸驽筋片甲飘风骤雨平地木品式前古遣情起面饼阮何筲桶生力军神谟庙筭射圃朔晦司载肃启踏高蹻探丧天地根铜照媮馁颓迁荼荠望帝霞川乡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