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風骨的意思、風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風骨的解释

1.指人的品格,性格。《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姚兴 覩之而醉心, 宋祖 闻之而动色。”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以公名家子,又 后唐 之出也,且风骨俊秀,异乎诸孤。” 胡先驌 《诗别萧叔絅燕京》:“ 萧郎 二十风骨奇,崭然头角何嶷嶷。”

2.指刚正的气概。《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 文襄 诸子,咸有风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 文恭 少年浑涵端重, 文达 正当以风骨勖之,何反虑其过刚?殊不可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3.古典文艺理论术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怡悵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4.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唐 陈子昂 《<修竹篇>序》:“ 汉 魏 风骨, 晋 宋 莫传。”

5.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品藻》:“ 许景先 之文,如丰肌腻理,虽穠华可爱而微少风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总论》:“ 唐 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 魏 晋 之风骨,换 梁 陈 之俳优。”

6.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曹不兴》:“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 开元 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風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刚健有力的精神气概与内在品格,既可用于形容人的气节操守,也常见于文艺批评领域,强调作品刚劲有力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人格气节

    指人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坚贞的操守。如《晋书》载刘裕评桓玄:“风骨不逮其父”,即指其气节不如父辈刚毅。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文艺作品的刚健风格

    在文学艺术中,特指作品蕴含的雄浑有力、气势刚健的美学特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提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强调语言端正有力为“骨”,情感昂扬爽朗为“风”。

    来源: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校注本)


二、词源演变


三、现代应用

  1. 人格象征

    如“文人风骨”指知识分子坚守道义、不媚权贵的独立精神。

  2. 艺术批评术语

    评价作品时,强调其内在力量与精神高度,如“建安风骨”特指汉末诗歌悲凉慷慨的风格。


四、权威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人刚正的气概与顽强的精神气质,如《南史·宋武帝纪》中“风骨奇伟”形容人物品格坚毅。在艺术领域,则指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和力量,如书法、绘画或文章需“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2. 文学理论中的定义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标准:“风”指情感表达的感染力,“骨”指语言结构的刚健,二者结合形成作品的内在力量与格调。

3. 历史人物与典故
《北齐书》以“风骨”评价文襄诸子的气节,鲁迅诗句“扫除腻粉呈风骨”则借喻高洁品格。晋代赫连勃勃因“风骨魁奇”被史书称颂,体现其器识与人格魅力。

4. 艺术领域的延伸
强调创作需兼具个性与力度,如《魏书》提到文章应突破陈规,形成独特风格。书画中也以“风骨”形容笔法遒劲、意境深远的作品。

5. 现代意义
“风骨”已演变为对坚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概括,常用于赞誉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个体或群体,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象征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案例,可参考《文心雕龙》《晋书》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阜柏翳墢田士部件草庐三顾呈臆赤刘赐号达尔杜弗淡辞跌跌蹡蹡东西玉富贵不能淫高轩高整阁殿酤卖国库券蛤蟆镜皇风黄金分割蕙草鉴达简述贱鬻叫噉界行吉林省巾帻眷留乐祸不悛勒诈马帮蜜课民黎脑后牛牛气盖山河妻贤夫祸少锐减三缄其口三明色府善待柿蔕顺方摅舒司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酸薄酸寒素晖随俗浮沉素业宿猪桃李年详略萧郎陌路小论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