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缺的意思、额缺的详细解释
额缺的解释
犹缺额。谓规定数额的未足额数。《清会典·户部九·八旗俸饷处》“随甲则各辨其等而给之”注:“各於额缺马甲内,拨给随甲一名。” 清 林则徐 《通饬各属选练仵作札》:“州县召募非人,懈於查察,以及额缺虚悬,不行募补,俱应查参议处。”
词语分解
- 额的解释 额 (額) é 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头。额角(僶 )。 牌匾:门额。匾额。 规定数量:额数。额外。定额。余额。超额。空额。 笔画数:;
- 缺的解释 缺 ē 不够:缺乏。缺少。缺憾。欠缺。缺漏。 残破:缺点。缺口。缺陷。 空额(指职位):缺额。补缺。 该到而未到:缺勤。缺席。 短欠余 笔画数:; 部首: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额缺”是汉语中的历史性词汇,主要指职位或名额的空缺状态,常见于古代职官制度和科举选拔体系中。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额”指规定的数量或职位,“缺”表示空置、不足,二者组合后特指编制内未填补的职位空缺。
从构词结构分析,“额缺”属于偏正复合词,其中“额”作为中心语强调制度规定的限额,“缺”作为修饰成分说明该限额处于未满足状态。这种构词方式在明清文献中尤为常见,例如《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各省道员额缺,由吏部铨选补授。”
该词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 宋元时期:多用于描述科举取士的名额空缺,《宋会要辑稿》提及“进士科额缺,则依例补录”。
- 明清时期:扩展至官僚体系职位管理,《明会典》规定“文武官员额缺,每月造册奏报”。
- 近现代转型:随着科举废除和职官制度改革,词汇使用频率显著下降,《近代汉语词汇学》将其列为“制度性历史词汇”。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额缺”常与“补授”“候补”“题补”等动词搭配,如《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所述:“如今有个额缺,上头有意点拨你。”这种用法突显了古代社会资源分配的制度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额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规定数额的未足额数”,即指某一职位、名额或指标未达到预设的完整数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因人员、物资或编制未满而产生的空缺,属于制度或规定范围内的不足状态。
- 构词:由“额”(指规定数量)和“缺”(缺少)组合而成,强调“应有而未达到”的差额。
历史背景与用例
- 清代官方文书
在《清会典》中,“额缺”用于描述军队或官职的编制空缺。例如,八旗俸饷处规定“各于额缺马甲内,拨给随甲一名”,即从空缺的马甲名额中调配人员。
- 林则徐的行政实践
清代官员林则徐曾提到“额缺虚悬,不行募补”,批评地方因未及时填补空缺职位而影响行政效率。
现代应用场景
- 工程与项目管理:如中的例句,铁路信号工程因“定额缺项”需编制补充方案,属于技术规范中的“额缺”。
- 编制管理:常见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需严格按编制管理的领域,指职位未招满的情况。
补充说明
- 与“缺额”的区别:两者含义相近,但“额缺”更强调制度框架下的预设数量不足,而“缺额”使用范围更广,可泛指任何空缺。
- 近义词:缺编、空缺、虚额。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清会典》或林则徐相关文书。
别人正在浏览...
把杯白翳搬调半农半牧区扁铲辩护人鳖裙冰絃鬓饰卜儿菜包子餐毡使侧肩传媒传为笑柄春燕慈鸦大半天獃串了皮钓轮凋衰氐人国烦悗废轶闳厂活支沙交戟节尚金鹤垆据守克夺浪言聊赖梨花带雨里首轮生旅寓蛮里谩彧名不副实辇脚朴陋前箓七穿八烂轻车清明求忠出孝气重神飈生蛮沈厚神拳身无寸铁狮吼司库素床探筹投钩桃花年命庭决外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