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 唐 畅当 《南充谢郡客游澧州留赠宇文中丞》诗:“萧萧若凌虚,襟带顿销靡。”
“销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和用法:
基本含义
指事物逐渐消失或衰败,失去原有的兴盛状态。例如形容自然景观的消散(如唐代畅当诗句“襟带顿销靡”),或描述社会局势、个人精神的衰落。
语境拓展
使用场景
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建筑破败),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士气低落)。文学作品中常通过此词营造沧桑意境。
不同权威来源对词义侧重不同,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如需更详细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文献。
《销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销散、消散,形容事物破碎亡散的状态。
《销靡》分别由部首「钅」和「米」组成。
「钅」是金属器物的象形表示,作为部首表示与金属相关的事物,它通常位于左侧位置。
「米」是「禾」的变体,表示庄稼。它作为汉字部首表示与农业、粮食相关的事物。
「销」的笔画数为10画,其中包括「扌」和「肖」两个部分。
「靡」的笔画数为19画,由「青」和「糸」组成。
《销靡》在古代是指文物归天涯碧落,形容遗失、破碎而散落一地。
《销靡》的繁体字是「銷靡」。
在古代,汉字「销靡」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其中,「销」的古字形是「翏」,表示风吹散乱;而「靡」的古字形为「麋」,表示动物散乱奔逸的样子。
1. 战乱之后,这座城市变得一片销靡,几乎全部被摧毁。
2. 伤心的失恋让他的心情销靡了好一阵子。
3. 学习的欲望消失了,他的学习成绩变得销靡不振。
销售、销毁、销溶、靡费、靡靠
散逸、散乱、破碎、瓦解
凝聚、整齐、稳定、完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