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额的意思、兵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额的解释

士兵的数额。《旧唐书·文宗纪下》:“ 长庆 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宋史·孝宗纪二》:“詔 四川 宣抚使 虞允文 集四路漕臣,会计财赋所入,对立兵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额指军队中士兵的额定编制人数,即国家或军事机构规定的军队规模上限。该词由“兵”(指士兵、军队)与“额”(指定额、数额)组合而成,强调军事力量的官方核定数量。

核心释义

  1. 定额编制

    指军队的正式编制人数,通常由中央政府或军事机关根据国防需求、财政能力等因素统一核定。例如:“清末绿营兵额约60万,后因财政困难逐步裁减。”(来源:《中国军事制度史》)

  2. 字义溯源

    • 兵:本义为兵器,引申为士兵、军事。《说文解字》载:“兵,械也。”
    • 额:原指额头,后衍生为规定的数目。《康熙字典》释:“额,定数也。”(来源:《汉语大字典》)

历史背景

清代文献如《清史稿·兵志》多次提及“兵额”,用于记录八旗、绿营等军队的核定人数及调整情况。例如光绪朝为整顿军制,曾严令各省“核实兵额,裁汰冗员”(来源:《清实录》)。

权威参考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资源,此处引用纸质权威辞书名称,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平台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兵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指军队中士兵的编制数量或具体数额,主要用于描述军事力量的规模。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1. 核心含义
    指军队中士兵的法定人数或实际数量,常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管理中。例如《宋史·孝宗纪》提到“对立兵额”,即根据财政情况确定军队规模。

  2. 延伸用法
    部分资料(如)提到“兵额”可比喻“人多或力量强大”,但这一用法较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历史背景

权威来源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宋史》等原始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奴茶褐色怅怅不乐常从蟾酥超踰重规累矩宠树抽噎粗纺飞矛共性与个性广孝观衆古刹鲑蠪寒乏宏奥槐黄黄闱化涂回部艰服箭弦荐言镜彻锦官城九二量才连师力学笃行落空漫书眉柳煤烟妙着岷邛闹元宵捧读烹燔偏桃骑马找马毬猎秋箨认为煞回山高水低商洛深隐设饮失辞士夫饰说特诚霆威投金兔角纨褲无至闲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