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蛀坏。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后 公佐 访古 东吴 ……於石穴间得《古岳瀆经》第八卷,乃得其故,而其经文字奇古,编次蠹毁,颇不能解。”
蠹毁(dù huǐ)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蠹”和“毁”两个语素构成,多用于书面语或古汉语语境,其核心含义指因蛀蚀而毁坏,强调事物因内部蛀虫的长期侵蚀导致最终破坏或朽坏的过程与结果。以下从词典角度分述其详细释义及来源依据:
蠹(dù)
毁(huǐ)
核心语义:
指物体(尤指书籍、建筑、织物等)因长期遭蛀虫侵蚀而逐渐损毁、朽坏。强调由内而外、渐进性的破坏过程,隐含“由小害积累至大毁”的意味。
示例:
“古籍久藏于潮室,终遭蠹毁。”
(古书长期存放于潮湿房间,最终被蛀虫蚀毁。)
语用特征:
属书面雅言,多见于文史典籍,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但保留于专业文献或文学描写中。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蠹毁:蛀蚀毁坏。”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8卷第531页。
《辞源》(修订本):
“蠹:蛀虫;蛀蚀。‘蠹毁’谓虫蛀而毁坏。”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册第289页。
《古代汉语词典》:
未直接收录“蠹毁”词条,但分释“蠹”为“蛀蚀器物之虫”,“毁”为“破坏”,复合义可推证。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其书蠹毁过半,断简残编,难窥全豹。”
(该书被虫蛀毁大半,仅剩残篇,难以窥见全貌。)
此例印证“蠹毁”用于描述书籍损毁的典型语境。
蛀蚀、虫蠹、朽坏(均强调虫害导致的破坏)。
保全、护存(指保护免受侵害)。
“蠹毁”区别于一般性“毁坏”,特指虫蛀引发的渐进性破坏,隐含自然衰败的不可逆性。
“蠹毁”为具象与隐喻兼具的书面词汇,其释义根植于汉语字源与经典文献,权威辞书均有明确载录,适用于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损毁现象。
“蠹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ù huǐ,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
由“蠹”(蛀虫)和“毁”(破坏)组成,字面指虫蛀导致的损坏,如书籍、木器等被蛀虫侵蚀。
比喻含义
引申为事物因长期腐蚀或破坏而衰败,可用于抽象概念(如经济、文化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描述古籍时使用“蠹毁”,生动体现了该词在文献中的实际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如、2、8)。
挨贡帮挈軷涉驳审不浸润岑峭谄子插头虫秽丛攒粗汉错位彫虫二包繁荣昌盛发烫风弦鼢鼠负土成坟讣问攻祷轨法悍激皓齿红唇鸿路花字鹘起胡荾谏词俭勤尽快缙绅録技勇隽武矿硐梨膏糖隆冬戮余马慵立仗木堤木樨朴诚披阅青黎起寨曲鳝容民畜众上阳花深室社人说三道四驷牡随寓而安田穑听失屠城頽向文海温润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