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斜封宫的意思、斜封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斜封宫的解释

唐中宗 时, 韦后 及 太平 、 安乐 、 长宁 等公主皆依势用事,贪贿受赇,别于侧门降墨敕,斜封付中书授官,号“斜封官”。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景龙 中,多於侧门降墨勅斜封,以授人官爵,时人号为‘斜封官’。”《新唐书·辛替否传》:“ 睿宗 立,罢斜封官千餘人,俄詔復之。”《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 安乐 、 长寧公主 及皇后妹……皆依势用事,请謁受賕,虽屠沽臧获,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勅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她们大卖官职,不论什么人,只要出钱若干万就给官做。这种官当时称为‘斜封官’,有正、试、摄、检校、判、知官等名目,人数多至数千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斜封官是唐代特殊选官制度的产物,特指通过非正式渠道任命、未经吏部正常考核的官员。该词源于任命文书需斜封后由中书省转交皇帝批阅的程序特征,常见于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时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墨敕斜封,授以官职”。

其核心特征包含三个方面:

  1. 程序违规性:任命文书(敕书)需斜封递交,绕开三省审核程序,《旧唐书·职官志》称其“不由中书门下,谓之斜封”
  2. 身份特殊性:获得者多为皇亲国戚推荐的商贾或僧道,《新唐书·选举志》揭露当时“员外置官二千余人,皆富商豪民纳贿得之”
  3. 社会危害性:导致官僚系统膨胀,开元二年(714年)玄宗清理此类官员逾万人,据《通典·职官典》统计“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斜封官”定义为“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成为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历史参照。该制度消亡于开元初期,但其折射的选官体系漏洞仍具警示意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卷》评价其为“皇权干预官僚体系的恶性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斜封宫是唐代中宗时期(705-710年)出现的一种特殊官职授予现象,其核心特征是通过非正规程序买卖官职。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背景与定义
    唐中宗统治期间,韦皇后及太平、安乐、长宁等公主干预朝政,利用权势绕过吏部常规选官流程,通过“侧门”直接发布手写敕令(墨敕),以斜封文书形式交付中书省授官,故称“斜封官”。

  2. 操作方式

    • 程序违规:敕令未经门下省审核,直接由中书省执行,破坏了三省分权的制度。
    • 经济动机:官职明码标价,据记载“三千贯授刺史,五百贯得县令”,成为皇室成员敛财手段。
  3. 历史影响

    • 导致官员数量激增,仅景龙二年(708年)安乐公主等人便任命斜封官数千人。
    • 加剧吏治腐败,所选官员多无才德,严重削弱行政效率。
  4. 后续治理
    唐睿宗即位后曾一次性罢免斜封官千余人,但因其涉及利益集团庞大,后又部分恢复。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才彻底废止。

斜封宫本质是唐代贵族干政与卖官鬻爵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宗朝政治腐败,成为后世抨击吏治弊端的典型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辩説不易一字朝彻成公斥埴穿贯怵劝刺戟凑四合六大树得知坻穨钝鲁繁沸房荐罦罳钢筋缟冠更变供送工作组恨人祸苗揭局节署警透酒卢棘针门恪懃狂妄自大揽揆龙阳罗罝迷耳篾索内座旁孼漂泛谱儿情不可却融晴肉屏风三迭阳关散堂鼓上爬食重手柄思虑苔帻天志铁絚往彦文章宿老文质误笔五章险峻消摇谢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