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失;亏缺。 汉 班昭 《女诫》:“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闕。”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周 衰,王道废缺。”《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周 失其纲,朝贡废缺,天下皆然,岂惟南 荆 ?”
废缺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由“废”和“缺”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描述制度、礼仪或事物因被废止、荒废而出现缺失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123页记载,“废”本义指停止、弃置,如《论语·微子》中“废中权”即强调停止或搁置;“缺”则指不足、缺损,如《说文解字》释为“器破也”,后引申为事物不完整。二者结合后,“废缺”多用于以下语境:
制度或礼仪的荒废
指传统规范因无人遵循而逐渐消失。例如《礼记·礼运》中“礼义以为纪……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即隐含对礼制废缺的警示。
具体事物的缺损
可指器物、文献等因年代久远或人为破坏导致的不完整状态。例如宋代文人笔记中描述典籍“年久废缺,字迹漫灭”,即强调实物保存的缺失。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其近义词包括“废弛”“缺失”,反义词则为“完备”“健全”。在语义色彩上,“废缺”多含贬义,暗示对事物未能延续或维护的批评。例如《资治通鉴》中评述某朝政“法令废缺,百官懈怠”,即通过该词强调治理失序的负面后果。
“废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释义
指“丧失;亏缺”,多用于描述制度、礼仪、规范等因废弃或中断导致的缺失状态。例如《女诫》中“威仪废缺”即指因失序而丧失应有的仪态规范。
延伸理解
在部分现代解释中(如),该词被引申为“人才浪费或不足”的比喻义,但此用法未见于古籍文献,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
古籍例证
适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社会规范、礼制、职责等系统性缺失,如“朝贡废缺”“义理废缺”等,较少用于具体物品或个体行为。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归为成语并侧重“人才匮乏”的释义,但需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奥美八音北发便黠别怨并夹兵营不变陈巷吃蝨留大腿从中渔利道家流道中大觿大小大东床坦腹凡宇风行草靡甘霖幻觉化生女胡簋火光兽瓠叶袷裆柬寄见异狡童积陈惊猋吉祥如意局足旷然了了解人意陵居六世明摆着民困密偶迷汤喷水池辟邪伎谦需栖集青社秋场齐奏镕鉴三案受奬刷平水月观音私巡炭笔铁网忘情威慑卧褥香炉险德徙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