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犯的意思、三犯的详细解释
三犯的解释
(1).三度触犯。《南齐书·天文志下》:“﹝ 永明 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2).三度犯法。《新唐书·食货志四》:“ 大中 初,盐铁转运使 裴休 著条约: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元史·太宗纪》:“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宋 张炎 《词源·原序》:“ 美成 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参见“ 犯调 ”。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犯的解释 犯 à 抵触,违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侵害,进攻:侵犯。秋毫无犯。 触发,发作:犯病。犯愁。犯疑。 做错事情:犯错误。
专业解析
"三犯"在现代汉语中,尤其在法律领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其核心释义如下:
-
法律术语(主要含义):
- 定义: 指行为人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情形。这是刑法中构成累犯的一种常见、典型情况。
- 构成要件:
- 前罪与后罪均为故意犯罪。 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
- 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 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 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五年之内。
- 法律后果: 对于累犯(包括“三犯”这种典型的累犯情形),法律规定应当从重处罚,且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这是基于行为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而设定的从严处罚制度。
-
一般语义(较少用):
- 在非法律语境下,“三犯”有时可以泛指多次实施某种行为或多次违反规定、纪律的人。例如,“他是个考场三犯”意指他多次在考试中作弊。但这种用法远不如其在法律领域的含义明确和常用。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作为汉语规范词典的代表,收录了“三犯”作为法律术语的释义,强调其“累犯”的性质和“从重处罚”的法律后果。
- 《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该辞典对“累犯”制度有详细阐释,明确规定了构成累犯(即通常所说的“三犯”情形)的四个要件(前罪故意、判有期以上;后罪故意、应判有期以上;后罪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内发生),并明确指出其法律后果是从重处罚、不得缓刑和假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 这是“三犯”(累犯)定义和处罚原则的直接法律依据。该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三犯”的核心含义是刑法中的特定法律概念,指符合特定条件的第三次(或以上)故意犯罪,即累犯的一种典型表现。其核心在于行为人屡次故意犯罪且间隔时间短,反映出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因此法律明确规定对此类犯罪人必须从重处罚,并限制适用缓刑和假释。非法律语境下的泛指用法相对少见且不具特定法律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三犯”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三度触犯
指某行为或事件重复发生三次。例如古代天文学记载中,金星(太白星)三次接近某星宿的现象,《南齐书·天文志下》有载:“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
三度犯法
表示三次违反法律,古代刑法中常对“三犯”加重处罚。如《元史·太宗纪》规定:“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二、词曲术语
- 犯调的一种
在古典词曲中,“三犯”指一首曲调中融合了三种不同的宫调或句法。例如南宋张炎提到的《三犯渡江云》,即通过三次转调或变奏形成新曲。
三、扩展用法
- 现代引申义
作为成语时,可泛指同一错误重复三次以上,强调未吸取教训或行为严重性。
四、使用场景
- 历史/文学:多用于古籍或诗词分析(如天文记录、词牌名)。
- 法律/社会:常见于古代律法文献,或现代对重复违法行为的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词例,可参考《南齐书》《词源》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宝护璧阴不储价不适惨蹙苍黄册宝长解子春花词华典赡从风而靡爨婢厝兆道藏大同煤矿动物纤维斗蛩根基光阴荏苒孤窭孤豚赫赫之功赫戏画地成图皇冠浑化积耻结驷列骑巾鞴憬憬蠲去骏驭镰仓幕府聊亮龙腰灭绝明睿弥事睦隣挐攫朴蔌清霁骑邑阙里桡骨惹虱子头上挠三品秀才舍近求远摄篆顺世逃佚提问橐钥望齐门魏征西下湖相地家消声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