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龛。因多用檀香木制成,故名。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铭》:“蒸哉我王,施踰寳鉢,供等檀牀,萧宫改构,梵宇方壮。”
“檀床”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佛龛,即供奉佛像的小阁或柜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檀床特指用檀香木制作的佛龛。因檀香木材质珍贵且带有香气,古代常用于制作宗教器物,以体现对佛像的尊崇。
材质与用途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王僧孺的《中寺碑铭》:“蒸哉我王,施踰寳鉢,供等檀牀,萧宫改构,梵宇方壮。” 此句描述了以檀床供奉佛像的场景,印证了其宗教属性。
其他相关说明
“檀床”是结合材质与功能的特定宗教器物,多见于古代文献与佛教文化场景中。
《檀床》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檀和床。檀指的是一种紫檀树,它的木材质地坚硬,色泽深红,香气宜人,常用于制作家具。而床指的是睡觉休息的家具。
《檀床》的部首是木(旁),檀的笔画数为10画,床的笔画数为7画。
《檀床》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檀床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奢侈的家具,常作为贵族和富人的家居装饰。在繁体字中,檀床的写法为「檀牀」。
在古时候,汉字「檀床」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檀的古字形为「桃月并木」,即在月字下方有一横,表示将两个月字合并,形成树木的形状。床的古字形为「⾸殺八人」,即在首字右边有一横,表示在一个人物的头上有八个人,表示多人共眠的场景。
1. 他花了大量的钱买了一张紫檀制作的檀床。
2. 这张檀床色泽红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檀木、檀香、床铺、床上、床头、床位
紫檀床、红木床、木床、香木床
简易床、草席、地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