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剕罚的意思、剕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剕罚的解释

以金钱赎断足之刑。《书·吕刑》:“剕罚之属五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剕罚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指砍去受刑者足部的残酷肉刑,属重刑范畴。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字形与本义

    “剕”由“刀”(刂)与“非”构成,《说文解字》释为“断足也”,即用刀斧截断下肢。其异体字“跿”或“膑”,部分文献中与剔去膝盖骨的“膑刑”混用,但主流释义特指断足。

  2. 历史沿革

    剕刑最早见于《尚书·吕刑》,位列墨、劓、宫、大辟五刑之四。周代称“刖”,《周礼·秋官》载:“刖罪五百”,用于惩处重罪。秦汉后逐渐演变为“斩趾”,至隋唐被笞、杖、徒、流、死新五刑取代。


二、刑罚实施与社会影响

  1. 执行方式

    早期以斧钺断足,后改用锯割。出土西周刖刑奴隶守门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印证受刑者多沦为守门奴隶,体现刑罚与阶级压迫的结合。

  2. 社会功能

    兼具惩戒与威慑:

    • 肉体标记:断足形成永久残疾,强化身份污名化;
    • 劳力剥夺:农耕社会中丧失劳动能力,加剧生存困境。

      如《左传》载“卫国刖者聚众暴动”,反映刑罚激化社会矛盾。


三、文化语境中的典型案例

  1. 孙膑受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庞涓“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剕刑与墨刑并用,致孙膑终身残疾,成为军事史上著名复仇叙事原型。

  2. 典籍批判

    孔子曾言:“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暗讽滥施剕刑导致民心背离。东汉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直言肉刑“刻肌肤,断肢体”违背仁政。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张晋藩《中国刑法史》(商务印书馆)
  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校勘本)
  5. 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剕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形式,属于赎刑范畴,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剕罚指以金钱赎替代“断足”的刑罚。其中,“剕”为古代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之一,即断足刑;而“罚”表示通过缴纳财物来抵免刑罚的执行。

2.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剕罚之属五百”,指周代针对不同罪行规定了五百种可赎免断足刑的情况,体现了古代“以财代刑”的法律原则。

3.刑罚特点

4.相关概念

剕罚常与“刖刑”关联,但两者略有区别:刖刑是直接断足,而剕罚强调以赎代刑(、)。此外,它属于周代“九刑”体系的一部分,反映了早期法律的残酷性与等级制度。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法律演变,可参考《尚书》原文或专业古籍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问罢废半更辩才闭阁思过猜打诚虔酬醋醇茂大放厥词紞纩冬藏斗意读为分吟宫雉惯一诡随还课寒文好行宏窈欢语火巷僵卧佼好晋谒宽银幕电影夔臯哭笑不得聊表寸心栗冈砚六米论证麦风孟林笋末劫母兄捏饰泥鳅脊飘沓惬气倾吐穷漂攘掊烧烬水竹疏愚太平门踏门溏浃讨没趣天井关题派土改突轶忘名瓦屋子唯唯谐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