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母之兄。别于庶兄。《公羊传·隐公七年》:“ 齐侯 使其弟 年 来聘。其称弟何?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何休 注:“母兄,同母兄。” 唐 韩愈 《唐朝散大夫孔君墓志铭》:“君母兄 戣 ,尚书兵部员外郎……以文行称朝廷。”
(2).母和兄。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康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母兄,汉语亲属称谓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存在演变。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母兄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方向:
一、本义指同母所生兄长 《汉语亲属称谓大词典》记载,"母兄"最初用于强调血缘关系中的同母属性,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述"季武子无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颖达疏证时即用"母兄"特指同母兄长。这种用法在宗法制度下具有区分嫡庶的重要意义。
二、特殊语境中代指舅父 《称谓录》考据显示,南北朝至唐代文献存在将"母兄"用作舅父代称的特殊现象。如《北史·李孝贞传》"崔暹为母兄求婿"之句,清代学者梁章钜考证此处"母兄"即指舅父。这种转义用法与古代"从母称"的亲属称谓制度相关。
三、现代汉语中的语义收缩 《现代汉语称谓词典》指出,在当代普通话体系下,"母兄"已基本退出口语系统,主要保留在古籍整理和方言研究领域。方言调查显示,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区仍存在以"母兄"强调同母兄弟关系的残余用法。
该词演变轨迹印证了中国亲属称谓制度从重"别亲疏"到重"分长幼"的转变过程,相关研究可参考《汉语称谓研究》等学术专著。
“母兄”是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同母之兄
指同一母亲所生的兄长,区别于庶兄(即父亲其他妻子所生的儿子)。这一释义源自古代宗法制度,用于强调血缘关系的嫡庶之分。例如《公羊传·隐公七年》记载:“母弟称弟,母兄称兄”,何休注释明确“母兄”即同母兄长()。
母亲与兄长
在部分语境中,“母兄”可拆解为母亲和兄长,表示家庭中的两位至亲。如三国时期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提及“母兄见骄”,此处的“母兄”即指代母亲和兄长()。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含义,古代以“同母之兄”为主流释义,而“母和兄”的用法相对少见。
阿修罗鳖岩秉钺舛错传令春帝大经祷祠盗亦有道断碑反比例佛爷桌儿浮淫供菜孤行一意毫锥花麻蕙肴检书尖牙骄怠惊慙惊津晶灵金声君子树鹍弦傫傫凉阁马鞭蚂蚁木橛闹慌酿王拟断逆志暖讲缥气前后齐大非耦跂骨肉头户圣洗神完气足石孽识时达务邃炁谡然堂堂一表条奏体状通家王淦昌玩偶之家尾页文薄文性无慙相思曲纤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