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恭敬的应答声。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 曰:‘唯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齐王 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言之。’僕对曰:‘唯唯。’” 颜师古 注:“唯唯,恭应之辞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老泉 纳於袖中,唯唯而出。” 梁斌 《播火记》四七:“ 刘老万 、 刘老士 、 严老松 皆拱手唯唯称是。”
(2).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新唐书·牛仙客传》:“为相谨身无它,与时沉浮,唯唯恭愿。”
(3).应而不置可否貌。《战国策·秦策三》:“ 秦王 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 曰:‘唯唯。’有间, 秦王 復请, 范雎 曰:‘唯唯。’若是者三。” 宋 徐铉 《稽神录·林昌业》:“忽有一男子,年可三十,髭髯甚长,来诣 林 , 林 问何人,但微笑,唯唯不对。”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余聆玉人词旨,心乃奇骇,唯唯不能作答。”参见“ 唯唯否否 ”。
(4).相随而行貌。《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郑玄 笺:“唯唯,行相随顺之貌。”《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唐 李咸用 《赠友弟》诗:“谁能终岁摇頳尾,唯唯洋洋向碧涛。”
“唯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éi wéi,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恭敬应答声
表示谦卑、顺从的回应,常见于古代对话场景。如《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唯唯,恭应之辞也”,或《论语》中曾子回答孔子时的“唯”。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连声应诺的态度,如“唯唯诺诺”。
恭顺谨慎之义
引申为对上级或权威的顺从态度。例如《新唐书》描述牛仙客“唯唯恭愿”,即强调其谨小慎微的性格。
应而不置可否
指表面答应但未明确表态,常见于《战国策》中范雎对秦王的回应“唯唯”。
相随而行貌
源自《诗经·齐风·敝笱》“其鱼唯唯”,形容鱼群前后相随的状态,后泛指事物有序跟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唯唯”一词具有谦虚、恭顺和顺从的含义。它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上级的态度,表示恭敬地低头或附和他人的意见。这个词通常用于贬义,表达对某人无力或缺乏原则的态度。
“唯唯”的拆分部首为口,由两个笔画组成。
《唯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被用来描述一种虚伪的、低下的态度。它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为了讨好上级或他人而迎合、附和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
“唯唯”的繁体字为「唯唯」。
古时候,「唯唯」可以写作「惟惟」,意思相同。
1. 他见到领导总是唯唯诺诺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她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1. 唯唯诺诺:形容一个人对上级或他人的态度极度恭顺和迎合,没有自己的主见。
2. 反唯:指对上级或他人的意见持有反对态度,不附和他人的观点。
1. 拍马屁:指为了讨好上级而恭维或奉承他人。
2. 谄媚:形容恭顺、迎合,表现出过分谦卑和低声下气的态度。
3. 奉承:表示为了取悦他人而恭维或迎合他们,以获得好处。
1. 坚持己见:指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他人的意见。
2. 胆量:表示一个人有勇气、自信,不畏惧任何困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