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愚”。粗疏笨拙;懒散愚昧。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况 稹 早岁而孤,资性疎愚。” 唐 方干 《偶作》诗:“若於巖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少而拙訥,老益疎愚。”
“疏愚”是一个由“疏”和“愚”组成的复合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特点。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疏愚”指人的性格粗疏笨拙、懒散愚昧,常用于古代文献或自谦语境中,表示对自己或他人能力不足的委婉描述。
“疏”的含义
原指“疏通、疏远”,引申为粗心、疏忽、不精细。例如《说文解字》中“疏,通也”,后衍生出“疏懒”“疏阔”等词,均含粗率之意。
“愚”的含义
本义为“愚笨、迟钝”,如《汉典》解释“愚,戆也”,强调心智上的不足。
组合后的意义
两字结合后,强调性格上的散漫、愚钝,如苏轼在《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中自称“少而拙讷,老益疏愚”。
“疏愚”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学或仿古语境。如需完整例句或出处,可参考、5等来源。
疏愚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其中,“疏”和“愚”都有各自的意思和构成。
“疏”的部首是疒,由12个笔画构成;“愚”的部首是心,由13个笔画构成。
疏愚这个词语早在《易经》中就有出现。在《易经·坤卦》中有“愚其道,顺而骤,疏其间,犹且容”之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用法中表达“对事物认识浅薄、理解能力有限”的意思。
疏愚的繁体字为“疎愚”。
在古代,疏愚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疏可以写作“杵”,愚可以写作“蒿”。这些写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出现。
1. 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只停留在疏愚的层面上。
2. 不要过于嘲笑别人的愚蠢,因为每个人都有疏愚的时候。
疏理、疏解、疏漏、愚笨、愚昧、愚钝
轻浅、浅薄、浅显、迟钝、愚笨
聪明、睿智、聪慧、明智、智慧
鼇禁白头新北首边都护避暑柴棍欑植多绪樊迟稼梵皇分析化学纲商桄关过锦过历含光龁吞弘多漶灭狐腋詃略肩排剑树借酒浇愁镜沼近火禁域救奢靠身文书窠丛腊雪脸盆藜飡貍首流演荦荦绿衣使者緑云末供磨牙凿齿盘亘配祭狓猖破记录清轨齐齐入伙弱累市猾饰外数米量柴袜肚洼陷委昵濊濊下笔有神消凝歊阳遐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