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朏朏的意思、朏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朏朏的解释

(1).兽名。《山海经·中山经》:“又北四十里,曰 霍山 ,其木多榖。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 汪绂 《山海经存》:“朏音菲。” 郝懿行 笺疏:“ 陈藏器 《本草拾遗》云:‘风貍似兔而短,人取笼养之。’即此也。” 宋 汪若海 《麟书》:“安得朏朏之与游,而释我之忧也哉!”

(2).天未大亮貌。《楚辞·王逸<九思·疾世>》“时昢昢兮且旦”原注:“昢,一作朏。” 洪兴祖 补注:“朏,月未盛明。”

(3).聚积貌。《西京杂记》卷六:“牀上石枕一枚,尘埃朏朏甚高,似是衣服。” 南朝 齐 王融 《法寿乐·歌宝树》:“亭亭宵月流,朏朏晨霜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朏朏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叠音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朏朏"本义指月光初现之貌,特指农历每月初三的新月微光。该词由"朏"字重叠构成,"朏"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月未盛之明",强调月光尚未达到圆满的初始状态。

二、古籍例证 在《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了异兽"朏朏":"霍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此处作为神兽名称,其特征被描述为形似狸猫,尾部有白色长毛,具有解忧的特殊能力。此异兽形象在后世《宋书·符瑞志》等文献中亦有转引。

三、文化引申 古代天文学文献中,"朏"作为月相术语使用,《尚书·召诰》载:"惟三月,哉生魄,朏三日。"此处"朏三日"即指初三的月相。叠用"朏朏"时,既可强化对月光的形象描绘,也可特指《山海经》记载的瑞兽,形成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主要参考资料: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 3.《山海经校注》袁珂校译 4.《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

网络扩展解释

“朏朏”是“胐”的叠词形式,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胐”的不同读音及释义来分析:

  1. 读作 fěi 时:

    • 指微弱的光亮连续出现的状态,如新月逐渐显现的光辉,或黎明时分天刚发亮的景象。例如《楚辞》中“胐明”即指拂晓。
    • 也作农历初三的代称,因古人以月相计时,初三时新月初现,故称“朏”。
  2. 读作 kū 时(较少见):

    • 可表示身体部位相关的弯曲或形态,如胯骨或脚部弯曲的状态,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为罕见。

延伸说明:
“朏朏”在文学中常被赋予诗意,比如描绘天色将明未明时的朦胧感,或比喻事物初现的生机。此外,《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朏朏”(状如狸,白尾有鬣),虽与此词同形,但属于同名异义现象,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确认语境中的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边都笔老墨秀博士不恡布述唱云朝夕不保刹手鐧忱辞成仁取义懘惉瞅见电子层定界迩时法印分符凤辇封镇傅粉杆弓贡篚河市合页洪干戒劝金步摇惊倏井渫莫食救死扶伤继昼拒斥具带谲略绝世独立君德夸多斗靡旷渺浪蝶狂蜂陵蹙末调牵网清廉亲身秦昭盟夷拳偻上仓赡藻深沈儵敻疏展停舶同恶相恤文通无必污蔑下焦响彻限絶下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