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剖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 唐 孟浩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诗:“述职抚 荆 衡 ,分符袭宠荣。”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传奇大意》:“到海上坐展雄图,功成日同归完聚,列土分符。”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乞外名都重,分符宠命仍。”
分符(fēn fú)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帝王将符节分割为两半,授予官员作为权力凭证,象征受命治理地方或执行军政要务。以下从释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延伸三方面解析:
字义分解
“分”指分割、授予,“符”即符节(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多以竹、玉、铜制成,刻有文字后剖分为二)。合指帝王将符节分赐官员,赋予其职权。
例证:《汉语大词典》释为“分一半符节给功臣作为授权凭证”,强调权力委派¹。
制度渊源
源于周代的“符节制度”,至汉代成为官员任命的重要仪式。官员持半符赴任,需与地方留存符节相合以验明身份,如《史记·孝文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可见其权威性²。
军政职权标志
分符对象多为刺史、太守等地方大员,代表代天子管辖疆土。唐代白居易《赠友》诗“分符委重寄,持蠡测深恩”,即喻指刺史受命治理州郡的责任³。
文学中的隐喻
唐宋诗词常以“分符”暗喻官员赴任,如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中“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既写实又赋予使命崇高感⁴。
参考来源:
“分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分封官职或爵位时的仪式性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帝王在封赏官员或授予爵位时,将符节(古代调兵或任职的凭证)一分为二,君臣各持一半作为信物。这一过程称为“剖符”,象征着权力与责任的正式授予。
历史背景
符节在古代是权威的象征,材质多为竹、玉、金属等,通常刻有文字或图案。分符制度常见于汉唐时期,例如唐代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中“分符袭宠荣”即描述官员受封场景。
延伸用法
在文学作品中,“分符”可代指受封或赴任,如明代张凤翼《红拂记》中“列土分符”即指分封领地。
“分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仪式,体现了权力授予的合法性与契约性。如需进一步了解符节形制或分封制度,可参考历史典籍如《汉书》《唐六典》。
背临鞭草秉操池汤翅子抽胎换骨逗号多足纲耳闭额外飞瀑抚存高翔远翥管管观音菊骇扰寒乌寒霰淮阴行幻耀花账回辖僭号铰孔积尘诘对经算絶倡馈挽廓宁戾虚镂体毛玻璃冒践蟊蜮磨形鍊性内窑磐固跑马占荒僻窵清扬取宠曲挠任刻人心三尺轴三咽沙垄歃盟手模鼠尾轿调鼎手土附鱼柁工托逃顽健慰辑文人诬胁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