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佝偻。 唐 独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诗:“愧作拳僂人,沉迷簿书内。”
“拳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拳偻”由“拳”和“偻”组成,字面意义指身体佝偻、脊背弯曲的姿态,多用于形容人因年老、疾病或劳累导致的驼背状态。例如唐代诗人独孤及在诗句中写道:“愧作拳僂人,沉迷簿书内”,描述因长期伏案工作而身形佝偻的状态。
在部分语境中,“拳偻”可能被引申为比喻人的品德不正直或行为不端。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且多数权威来源(如、4、7)更侧重其本义,即身体姿态的描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拳偻(quán lěng)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拳头插腰,以示凛冽刚烈之态。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扌”和“令”,并且共有11画。拳偻这个词的来源不详,但据说它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这本书中。
按照繁体字的书写方式,拳偻的写法为「拳倂」。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拳偻还有一种不同的写法。拳的古字形是「龹」,在偻的古字形中「倵」,所以可以写作「龹倵」。
这里给出两个使用拳偻的句子作为例句:
以下是一些由拳偻组成的词语:
拳偻与坚毅、刚强等词语意思相近,表示一个人的坚定和勇敢。相反,胆怯、懦弱等词语可以作为拳偻的反义词。
综上所述,拳偻是一个形容一个人插腰拳头挺立,表现出坚毅、刚强和勇敢态度的词语。它的繁体字写作「拳倂」,古字形是「龹倵」。拳偻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姿态和心态,表达出自信和勇敢的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