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孔颖达 疏:“篚是入贡之时盛在於篚。”后因用“贡篚”指进贡,贡献。 晋 左思 《魏都赋》:“襁负賮贄,重译贡篚。” 明 何景明 《送杭宪副兵备天津》诗:“百年贡篚通南极,万里旌旄属上游。”
(2).指贡物、贡品。《后汉书·孔融传》:“案 表 跋扈,擅诛列侯,遏絶詔命,断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道二年贡砚铭》:“盖 宋 人本重龙尾砚,故岁取以充贡篚。”
贡篚,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主要出现在经典文献和汉语词典中,指代古代中国诸侯向天子进贡时所用的竹制容器或筐篚。具体而言,“贡”意为进献、贡献,强调臣属的忠诚义务;“篚”则指竹编的筐子,用于盛放贡品。合起来,“贡篚”不仅指实物容器,还象征进贡的仪式和礼制,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礼仪文化。在《尚书·禹贡》篇中,就有“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的记载,描述各地诸侯进贡物品时使用篚筐的情形,突显其作为国家治理和外交象征的重要性。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将“贡篚”定义为“古代诸侯向天子进贡时所用的篚筐”,强调其作为礼器的作用。例如,在周代礼制中,贡篚常用于盛放丝帛、玉器等贵重贡品,以表达对中央权威的尊崇。词源上,“贡”源于“贝”部,与财物相关;“篚”则从“竹”部,指竹制器具,两者结合反映了古代进贡制度的物质与精神内涵。现代汉语中,该词虽较少使用,但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用以描述古代朝贡体系。
来源参考:《尚书·禹贡》、《汉语大词典》。
“贡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字词构成
双重含义
经典出处
源自《尚书·禹贡》中的“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孔颖达注释为“篚是入贡之时盛于篚”,强调盛放贡品的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引用
该词属古汉语用法,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鞭擗进里弊窦宾待仓腐宠赂宠焰舛譌楮弁存聚促熟黨逆导驺笃虑飞灵概然宫沼贯匈雇用酣歌醉舞后机皇涧昏第火炉謇謇戟级亮阴柳带詈语慢怠漫无边际没巴鼻明角灯目不识书囊锥露颖哪位泥钱攀接判决钱串子洽商清调器杖如实山魅神凤失次石妇饰理十率双成水盖私辰四冲特长添丁往宁五笔字型乌乌武艺超群象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