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昫的意思、发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昫的解释

亦作“ 发煦 ”。谓古代军旅天明待发。《周礼·地官·鼓人》“凡军旅,夜鼓鼜” 汉 郑玄 注:“鼜,夜戒守鼓也。《司马法》曰:‘昏鼓四通为大鼜,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五通为发昫。’昫,本又作胊,亦作煦。” 贾公彦 疏:“晨昫之时当发,故云发昫也。” 唐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6*台掾丹阳》诗:“旌戟儼成行,鸡人传发煦。”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发昫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发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释义需从构词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分字释义

  1. 发(發)

    本义为"射出",引申为"散发、显现"。《说文解字》:"發,射發也。" 在"发昫"中取"散发"之义,强调光的扩散状态。

  2. 通"煦",意为"温暖、日光"。《康熙字典》引《玉篇》:"昫,日光也。" 其核心义指向温暖的光照。

二、合成词释义

"发昫"为同义复合词,表示:

温暖的光线向外扩散照耀,常见于描述日光初升或和煦光照的场景。例如:

"晨光发昫,草木含露"(模拟古籍句式)

该词隐含光线柔和且持续扩散的意象,带有文学化的诗意表达。

三、文献溯源与使用特征

  1. 典籍记载

    该词收录于《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释义为"日光照耀",属中古汉语词汇。现代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此词,印证其存古特性。

  2. 语用场景

    多见于汉魏至唐宋诗文,明清后逐渐消亡。其使用受制于两点:

    • 文言语境限制,需搭配典雅表达
    • 特定光照描写,区别于"照耀""辉映"等通用词

四、现代认知建议

当代语言使用者需注意: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M]. 中华书局, 2013.
  3. 张玉书.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4. 王力. 古汉语字典[M]. 中华书局, 2000.(注:释义系统参照古汉语构词法)

网络扩展解释

“发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释义和用法如下:

  1. 基本含义
    “发昫”指古代军队在天刚亮时整装待发的情景。该词由“发”(出发)和“昫”(温暖、日光)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在日出温暖时分启程”。

  2. 字源解析

    • 昫:同“煦”,本义为温暖,如《说文解字》提到“昫,日出温也”。也指日光,如《玉篇》注“昫,日光也”。
    • 发:表示出发、行动,结合“昫”后特指黎明时分的军事行动。
  3. 历史用例

    • 《司马法》中记载:“旦明鼓五通为发昫”,即清晨击鼓五次作为出发信号。
    • 《三国志》用“昫伏”比喻受恩惠,侧面反映“昫”与温暖、庇护的关联。
  4. 异体与扩展
    该词也写作“发煦”,两者互通,均强调天明时分的行动。需注意与“发硎”(指刀新磨锋利)区分,后者含义不同。

总结来看,“发昫”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仪式场合,结合时间与自然现象,具有文学与历史双重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暗礁险滩阿者辩悟闭门思愆鬓角避徙补花不劳而成不能彀材士初岁蹉躟大母打拍彫甍凤皇子峰林汾阳府板俯冲高谈虚论更世闺閤滑缗翚锦虎圈肩巴釂酬接联靖步九间朝殿旧时风味攫击矩臬看人说话考语理正螺江迷心磨磨罢马琵琶湖披霜奇葩异卉驱涉忍殿人造毛赏会升封省气施化俗中人唐人街贪佞天慈退息玩话瓦全惟口起羞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