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汾水 之北地区。 春秋 时属 晋 。《国语·晋语二》:“中大夫 里克 与吾矣,吾命之以 汾阳 之田百万。”
(2).犹 汾 射 。《晋成帝哀册》:“韵隆 汾阳 ,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黄屋实不殊於 汾阳 即事也。”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阳 ,劳疑神於 藐射 。”
"汾阳"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汾阳"最初为地理方位词,指汾河之北地区。《汉语大词典》记载:"汾阳,汾水之北也",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规则在此得到体现(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后演变为特定地域名称,今特指山西省吕梁市代管的县级市——汾阳市,该地位于汾河西岸台地,故得此名。
二、历史沿革 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汾阳邑,战国赵地,在今山西静乐县西",汉代置汾阳县,属太原郡(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现行汾阳市建制可追溯至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来源:汾阳市人民政府官网)。
三、文化典故 该词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唐代宗大历年间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使其成为忠勇精神的象征,《旧唐书·郭子仪传》详载其受封经过(来源:《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后世文学作品中常以"汾阳"代指郭子仪,如《全唐诗》收录多首提及"汾阳"的咏史诗。
四、相关词组 • 汾阳宫:隋炀帝在汾州修建的离宫,见《隋书·地理志》 • 汾阳帽:戏曲中郭子仪专属盔头造型 • 汾酒:因产地得名的中国名酒,有"得造花香"美誉(来源: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官网)
注:本文引证文献均来自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及政府公开信息平台,核心释义内容通过《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交叉验证,确保语义解释的准确性。
“汾阳”一词的含义可从地理、历史、文化三个维度综合解析:
地理概念 指汾水北岸地区,因古代以“水北为阳”得名(如《国语·晋语二》提及“汾阳之田”)。现为山西省县级市,位于吕梁山东麓,属温带季风气候,坐标东经111°26'-112°00',北纬37°08'-37°29'。
历史沿革
文化意象 部分文献中衍生出“谦虚”的引申义,如《查字典》所述傅玄典故,但此说法未见于高权威史料,可能为民间文学演绎。
需注意:作为现代行政区划时,特指山西省汾阳市;引用古籍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混淆原始地理概念与衍生文化意象。
安常守分粑粑头般比保固宝气杯盏鼈爪跛驴词藻丹蛇奋勇当先黼冔根据槃互葛天归息国际贸易古子海绵城市航空信寒装蚝甲阂隔贺知章蕙路火涂道艰食迦维罗卫寄词惊滩金气通祭土酒吧峻竦栏槛老聩密布南郊弄机爬蛋平民文学敲冰求火气喘喘囷鹿人奴产子软棉善喻诗佛饰好屎头巾枢廷束意睟面盎背陶植覥顔讬避玩岁愒时痿易钨钢仙人绦徙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