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以腊日为岁终,祭祀送岁。腊日的次日,称为“初岁”。 汉 代以后,沿用 夏 历,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泛指一年之初。《大戴礼记·夏小正》:“初岁祭耒,始用畼。”《史记·天官书》:“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三国 魏 曹植 《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惟良。”《初学记》卷三引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初岁。”
"初岁"是汉语中表示时间概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一年初始阶段,具体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由"初"(起始)与"岁"(年)组合构成。《汉语大词典》界定其有两层含义:①特指夏历正月,《大戴礼记·夏小正》注疏载"初岁祭耒"即指正月祭祀农具;②泛指年度开端时段,《史记·天官书》"初岁行刑"描述岁首实施政令的古代制度。
二、古代历法应用
在传统历法体系中,"初岁"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初岁祭坊,祈年于天廪",反映先秦时期岁首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礼俗。《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的"献岁"即"初岁"异称,王逸注指明此为"岁始来进"之意。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汇,释义侧重"年度初始"的抽象时间概念,如"初岁兆祥"等表达方式。在民俗学研究领域,学者常借该词探讨传统岁时文化的演变轨迹。
四、文化内涵延伸
作为时间刻度符号,"初岁"承载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淮南子·天文训》强调"岁始东作",将岁首与东方、春季等时空要素建立对应关系,形成完整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文化编码使"初岁"超越简单的时间标记,成为理解传统时间观念的重要语料。
“初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史记》《大戴礼记》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菴蔼白黑不分标石齿白唇红吃请丑劣催芽澹宕店主地贡第一性断狱耳圈遏塞放青苗发扬非冀風縫孚育高阳台宫屋滚肚索海容横渡吼天氏皇介昏晓火然泉达蒋月泉急不暇择解缨讥毁髻梁金城经久不息九重宫眷齿枯井郎庑畾茶犛旄理戎龙骏泯弃弄玄虚敲锣打鼓纫兰睿祖若敖鬼馁商洽煽造唼呷耸畏俗思天泽体象歪歪倒倒外王父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