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跑退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七月,贼皆遁退。”
遁退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遁”与“退”两个语素构成,核心含义指隐蔽地退却或主动避离,多用于描述因避祸、守志或策略性撤离的行为。以下从权威辞书与文献角度分述其义:
隐蔽性撤离
“遁”本义为隐匿、逃避(《说文解字》:“遁,迁也”),强调隐蔽行迹;“退”指后退、离开(《玉篇》:“退,却也”)。二者结合后,“遁退”特指不公开显露行踪的退避行为,常见于规避冲突或危险的情景。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10卷,第1083页。
主动避世与守志
在儒家与道家语境中,“遁退”蕴含主动放弃权位、归隐守节的伦理选择。如《后汉书·逸民传》载“逢萌遁退浮海”,即以退隐保全清廉之志。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第362页。
军事策略:
《后汉书·段颎传》:“羌虏遁退,据险自守”,描述敌军隐蔽撤退后据守要地。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六十五。
士人节操:
王维《送别》:“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以“遁退”喻指士人不遇明主时的归隐选择。
来源:《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卷三。
现代汉语中,“遁退”仍保留策略性退避的引申义,如用于商业竞争或人际关系的主动退出,强调审时度势的智慧(例:“面对市场挤压,企业选择遁退转型”)。
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4290页。
“遁退”融合了行动上的隐蔽性与动机上的主动性,既是生存策略,亦是文化观念中的精神坚守。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但核心始终围绕“隐退避离”展开。
“遁退”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基本解释:指逃避世俗纷扰,主动选择退隐或不参与世事。
基本解释:指在冲突或战争中逃跑、撤退。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成语词典。
安全岛备位鼈甲卜居部款部县采油车幔逞风称名道姓尘海沉滓稠沓词客淡晴啗噬斗勇飞响粉牌趺读氿泉顾募过五关护凭夹布子架话将送骄倦憍泄讦施荆关惊喜津门亭救生船愧惭老劲两部蛙楼层落纸麦饭眉间锁氓俗南山矸霓襟缥致平民弃文存质祁奚之举戎钺三癸亭杓口声气相投双鸳死将蹋衍望祈误解乌鹊桥象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