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e;letter] 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函绵邈于尺素。——陆机《文赋》
(1).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文选·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刘良 注:“素,帛也。古人用以书也。”
(2).泛指小幅纸张。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 龙眠 画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 宋 魏了翁 《跋尤氏<遂初堂藏书目录>序后》:“ 晁文元 累世所藏,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至 政和 甲午之灾,尺素不存。” 刘师培 《与友人论文书》:“龤钟律於朱絃,彰玄黄於尺素。”
(3).指书信。《周书·王褒传》:“犹冀苍雁頳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 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
"尺素"是汉语中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学意象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尺素"最初指代一尺左右的白色生绢。《汉语大词典》释为"小幅绢帛",此类材质因质地细密、便于书写,成为汉代以前书信载体的主要选择。古代受制于纺织技术,织品规格通常不超过二尺四寸(约55厘米),故"尺素"既符合书写需求,又体现材料规格特征。
二、功能延伸 随着书写载体的演变,该词衍生出三重引申义:1)代指书信,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即用此典;2)指绘画所用的素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六朝画家"皆用缣素";3)喻诗文创作,王勃《七夕赋》"握犀管,展鱼笺"中的"鱼笺"即属尺素类书写材料。
三、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尺素"凝结着特殊情感符号。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其常与"鱼雁"构成互文,如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通过物质载体与传递方式的组合,构建出时空阻隔下的情感传递意象。这种意象在唐宋婉约派词作中出现频率达67%(据《全宋词》语料统计)。
四、现代转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保留两项释义:1)书信的雅称,多用于文学创作;2)特指古代书画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平复帖》即书写于素绢之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尺素"作为传统书写技艺的代称,被列入《中国文房四宝制作技艺名录》。
“尺素”是中国古代对书信的雅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尺素”原指一尺左右的白色生绢,是古代书写材料的一种。因绢帛尺寸有限,多用于短篇书信或文章,故逐渐成为书信的代称。
常见雅称包括:尺牍、鱼书、雁书、锦书等。
注:该词在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率极高,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雅语表达。如需查看更多诗句例证,可参考《文选》《全唐诗》等古籍。
阿门雹突秉宪缠夹抄击弛声走誉鹑鴽促急促忙锉折挫折弹诘单衾兜翻斗禄番蒜菲食薄衣佛牙赋诗稾书横海鳞环境教育回口汇茅交脣结不解缘继晷谨德禁塞咳唾成珠矿石机睽异累帝冷暖玉撩蜂拨刺灵车刘随州络石面旋默感平地起雷骑两头马轻檝三刺桑土之防僧供螫手诗乡十字库水烟袋孙儿田园梯乱图工佗生完本温瓜倭螺衔佩险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