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薪救火的意思、抱薪救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薪救火的解释

[carry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take oil to extinguish the fire] 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势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

详细解释

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 秦 ,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史记·魏世家》作“譬犹抱薪救火”。《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 宋 王安石 《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宋史·李宗勉传》:“或谓其势彊盛,宜於讲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薪救火

指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该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形象揭示了方法不当导致事态恶化的矛盾逻辑。


一、语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抱”指用手臂围持,“薪”即柴草,“救火”为灭火。合意为:为灭火而携带易燃物,行为与目的相悖。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对“抱薪救火”的释义。

  2. 引申寓意

    比喻采取有害手段解决问题,或为缓解危机而采取适得其反的行动,最终加剧原有困境。

    来源:《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2年,第86页。


二、典故溯源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时引用此语:

“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意指割地求和如同添柴灭火,纵容贪欲反助长祸患。此典故成为成语的定型出处。

来源:班固《汉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内涵

  1. 哲学警示

    体现道家“无为而治”与儒家“中庸”思想,强调顺应规律、方法适宜的重要性。

    来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对矛盾处理策略的论述。

  2. 历史教训

    战国时期魏国屡次割地求和于秦国,苏代斥其“抱薪救火”,终致亡国,成为典型反面案例。

    来源:《史记·魏世家》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版。


四、现代应用警示

该成语警示两类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抱薪救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ào xīn jiù huǒ,其核心含义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1. 文献记载:
    • 出自《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 《史记·魏世家》也有类似记载,魏国割地求和秦国,反而加速灭亡。
  2.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魏国屡遭秦国侵犯,大臣苏代劝谏魏王停止割地,否则如同“抱薪救火”,但魏王未采纳,最终导致灾祸扩大。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釜底抽薪、雪中送炭
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根除祸患、曲突徙薪

(来源:)


四、使用场景


五、例句参考

“用不道德的手段推行道德,犹如抱薪救火;用暴力惩罚不道德,如同以暴易暴。”


通过这一成语,可以反思解决问题时需注重方法合理性,避免“治标不治本”。如需更多典故细节,可查看《史记》或《战国策》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艾帐半岛辩才不阕不沙捕治承槃醇淡触续戴炭篓子道中灯彩抵言洞赤放懒逢集赶急沽激海洋岛鹤言红心呴呴虎魄交便郊里徼障近好进退无措近于局跧刳胎杀夭六郡骆驼草溟茫南窗判别旁若无人骑鸾骖凤全仗屈信润济撒津姗诮沙日十命受绌霜女刷色说头算起来隧户岁蚀随阳雁枉刺惟正之供蚊负五彩旗小末写望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