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郑国 公孙侨 ( 子产 )与 吴国 公子 季札 。 季札 至 郑 ,与 子产 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侨札”比喻朋友之交。《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 肃 乃指一囷与 周瑜 , 瑜 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 侨 札 之分。”《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抗 与 羊祜 推 侨 札 之好, 抗 尝遗 祜 酒, 祜 饮之不疑, 抗 有疾, 祜 馈之药, 抗 亦推心服之。”
“侨札”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侨札”指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的交往典故。两人初次见面便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白色丝带)和纻衣(麻布衣)以示友情,后成为朋友之交的代名词。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出使郑国时与子产相谈甚欢,互赠礼物。这种以礼相交、惺惺相惜的举动被后世传颂,逐渐演化为形容深厚友谊的固定表达。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侨札”解释为“海外华人的家书”,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建议优先采用历史典故相关的释义。
“侨札”主要用于描述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其文化内涵承载了中国古代重视礼义与友情的价值观。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左传》及《三国志》相关篇章。
侨札是指外国华侨使用的身份证明文件。它标志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国籍,并可以在国外的个人事务中使用。
侨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札的拆分部首是木,并且它的总笔画数为5画。
侨札这个词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侨的本义指“出外移居”,而札本义指“记载”,意即外国华侨居住证明文件。
繁体字中的侨札保持不变,仍然写作「侨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根据古代《康熙字典》的记载,侨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僑」,而札字的古代写法与现代相同。
1. 他凭借着侨札在国外开展了一番事业。
2. 妈妈收到了侨札的延期通知,可以继续留在国外生活了。
侨胞、侨民、侨眷、侨居
华侨证、海外身份证
国内身份证、本地身份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