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劾状的意思、劾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劾状的解释

(1).揭发过失或罪行的文状。《后汉书·周黄徐姜等传序》“遂辞出,投劾而去” 唐 李贤 注:“自投其劾状而去也。”

(2).揭发罪状。《新唐书·崔隐甫传》:“浮屠 惠范 倚 太平公主 胁人子女, 隐甫 劾状,反为所挤,贬 邛州 司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劾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与公文性质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弹劾他人罪行的正式文书。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分层解析:


一、核心释义

劾状(hé zhuàng)

指古代司法或监察体系中,由官吏撰写的弹劾文书,用于列举被弹劾者的罪状、提出检举,并请求上级或朝廷依法处置。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5卷第112页


二、历史背景与功能

  1. 弹劾公文的性质

    劾状是封建官僚制度下监察体系的重要工具,通常由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官撰写,内容需列明被劾者的职务、罪行细节及证据,具有法律效力。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23页

  2. 汉代起源与演变

    该词可追溯至汉代“劾奏”制度,如《汉书·杜周传》载:“劾奏不避权贵”。唐宋时期,“劾状”成为正式公文类别,需符合固定格式。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华书局,第308页


三、文书形式特征


四、相关单字释义


五、文化意义

劾状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文治法”的传统,既是司法监督工具,也是官僚制衡机制的体现。其严谨的书写规范对后世法律文书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第89页

网络扩展解释

“劾状”是古代中国司法与行政体系中的特定文书形式,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劾状指用于揭发官员过失或罪行的正式文书,兼具文状形式与揭发行为双重含义。根据《后汉书》李贤注记载,劾状需以书面形式呈递上级,内容需明确指控对象及具体罪证。

二、历史应用特征

  1. 使用场景:主要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民众对官员的弹劾,如《新唐书》记载崔隐甫弹劾太平公主党羽惠范的案例。
  2. 文书效力:具有法定效力,需经司法程序核实,如《说文解字》载“劾”字本义即包含审理判决过程。
  3. 社会功能:既是监督官员的监察工具,也反映古代“以文治吏”的治理思想,通过文书制度约束权力。

三、词源演变 “劾”字从“力”部,原指依法审理(《说文解字》),后衍生出检举揭发义项;“状”指正式公文。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通过法定文书程序进行检举的语义内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见使用,主要作为历史法律术语存在于文献研究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唐会要》《宋刑统》等法制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表象秉直敞网阐曜伧才打租电炉多元函数放神丰索伉厉工具钢好模当样儿耗子尾巴黑潦红缨帽嘉奖橿橿翦馘骄慠交语经线扃锁眷慕举子业具足戒宽阔揆路老牧恋着礼部龙香拨免官名公巨卿内急内斜视鸟师抢救乾图侨属青鵻犬服缺然屈沈娆害柔风软棉三十六书数日恶思维能力素体贪妬殄除吐壶望眼将穿宛委山魏红香蜡仙经瀣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