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槃瓠的意思、槃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槃瓠的解释

1.古神话中人名。据《后汉书·南蛮传》、 晋 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 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槃,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 槃瓠 。按,《玄中记》作“ 槃护 ”。后 槃瓠 助 帝喾 取 犬戎 吴将军 头, 帝喾 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北 貊 起自 淳维 ,南 蛮 出於 槃瓠 。” 清 魏祝亭 《荆南苗俗记》:“ 荆南 辰州 ,与 黔 邻界毗所,崇冈万叠,绵亙二百餘里,中悉为 苗 窟, 苗 系出 槃瓠 。”

2.泛指南方少数民族。 唐 陈陶 《钟陵道中作》诗:“烟火近通 槃瓠 俗,水云深入 武陵 乡。”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平蛮奏凯》:“挥戈瘴雨晴,仗剑蛮烟浄。看 槃瓠 匿跡,魍魎潜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槃瓠(pán hù)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图腾形象,常见于南方少数民族的族源叙事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溯源

    “槃”通“盘”,指承物之器;“瓠”即葫芦。二字组合最初可能隐喻“孕育”或“容器”的象征意义,后演变为神犬名。该词属联绵词,不可拆分解释,需整体理解为特定神名。

  2. 神话形象

    槃瓠被描述为犬首人身的神犬,常见于《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典籍。传说中,帝喾(或高辛氏)时期,犬戎入侵,槃瓠因咬杀敌酋立功,得娶公主,繁衍出南方蛮族部落。其形象承载着图腾崇拜与祖先信仰的双重内涵。


二、文化延伸

  1. 民族起源象征

    槃瓠神话广泛流传于瑶族、畲族、苗族等族群中,被视为氏族始祖。例如畲族《高皇歌》以槃瓠为图腾,瑶族《过山榜》记载其助国事迹,反映古代部落的动物崇拜与血缘认同。

  2. 民俗遗存

    相关民族至今保留祭祀仪式,如瑶族“跳盘王”、畲族“传师学师”等,通过舞蹈、祭祀乐(如《盘王大歌》)传承槃瓠记忆,印证其文化生命力。


三、学术争议与辨析

  1. 槃瓠与盘古

    部分学者(如闻一多)认为槃瓠神话可能影响盘古创世说的形成,但二者属不同体系:槃瓠为氏族祖先神,盘古为宇宙开辟神。

  2. 异文差异

    文献中“槃瓠”亦作“盘护”“盘瓠”,《后汉书》记作“盘瓠”,《搜神记》称“槃瓠”,属同词异写,释义一致。


参考资料说明

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词典释义,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著)及《后汉书》《搜神记》等典籍记载。建议查阅实体工具书或学术数据库(如CNKI)获取详细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槃瓠(pán h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神话人物

根据记载,槃瓠是五色神犬形象,传说高辛帝时期戎吴将军作乱,槃瓠咬下其首级立功,最终与帝女结合。后隐入南山繁衍后代,形成少数民族部落。这一故事在《后汉书·南蛮传》和《搜神记》中均有记载。

二、民族象征

  1. 南方少数民族图腾:槃瓠被瑶族、苗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奉为祖先,指出其故事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
  2. 文化符号:唐代诗人陈陶《钟陵道中作》用"槃瓠俗"代指南方民俗。

三、文化演变

据考证,"槃瓠"可能音转为"盘古",成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源头,这种演变体现了神话传播中的文化整合现象。

四、语义延伸

古籍中"槃瓠"可泛指:

注:该词涉及古代神话体系,不同文献记载存在版本差异,建议结合《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颠冰谷炳灵公播土扬尘不堪卒读补任茶笋撑篙冲守丑险代代花达敬大惊失色大雀大壤电工学颠骨子返顾蜂糕俯近戈什哈画馆滑线间断浆洗翦剔击瓮图局任糠豆不赡铿尔坑冶揽延烈燧六籍奴婢龙升驽劣盘拢朴谨扑膘僧祇善治善能烧犀观火省却圣图世善堂孰复说理文叹企鲖蟹通渊托褾外部矛盾蛙鸣蚓叫望岫息心缊韠缊丽瞎扯蛋亵语写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