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诏书。 唐 皮日休 《江南书情二十韵》:“君批凤尾詔,我住 虎头巖 。” 宋 苏轼 《用前韵再和霍大夫》:“行看凤尾詔,却下 虎头州 。” 王十朋 集注引《纪闻谭》:“ 晋元帝 践祚,凡诸侯笺奏,批之曰言诺,而草书若字之尾如凤形,故谓之凤尾詔焉。”
凤尾诏
凤尾诏是中国古代对帝王诏书的一种雅称,特指诏书末尾有凤尾形装饰或特殊标记的文书形式。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义解析
合称“凤尾诏”,指诏书末尾以凤凰尾羽纹饰为标识,彰显帝王权威与文书重要性。
历史渊源与用途
此称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南史·齐本纪》记载,南齐武帝萧赜曾用“凤尾笺”书写诏书,笺纸末端饰有金箔剪成的凤凰尾羽纹样,故称“凤尾诏”。唐代沿用此制,如李商隐诗《梦令狐学士》中“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即指此类诏书需由翰林学士连夜起草。
文化象征
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征天命与皇权。以“凤尾”装饰诏书,既突出帝王威严,也隐含“天命所归”的政治寓意。唐代后,“凤尾诏”渐成帝王文书的代称,常见于诗文,如王建《宫词》:“每日进来金凤纸,殿头无事不多书”。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始链接需特定数据库权限,此处提供权威出版社文献信息供查证。)
“凤尾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èng wěi zhào,专指古代帝王颁布的诏书。其含义和来源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
“凤尾诏”即指诏书,是古代帝王下达命令或宣告政令的文书。其名称来源于书法形态的特殊性,尤其与“凤尾”形象相关。
词源典故
据唐代皮日休《江南书情二十韵》中“君批凤尾诏”一句及注释,晋元帝司马睿登基后,批阅奏章时用草书写“诺”字,尾部形似凤凰尾羽,故称“凤尾诏”。这一书法特征成为该词的直接来源。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在诗句“行看凤尾诏,却下虎头州”中也使用过这一词汇,进一步体现了它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
“凤尾诏”不仅指代诏书本身,还承载了古代书法艺术与皇权象征的双重文化意涵。
犴圄奥窔白浪掀天霸彊被参才蔽识浅超奇赤爵衔丹书触觝鹑星春艳词藻错谬定植东洛东走迷伐阇罗坊局发球風聞言事符蔰涪沤骨仑黄鸡皇涧讳名怙恃饯筵交禅胶固究心鞠草句除贶赠拦刼领统柳鑵马嚼盲词鬘云明夷民语能量诺臯偏信则暗胼胝扑腾諐佚凄恻声色犬马时点诗牋碎石贪祸天球仪天廕外带喔喔贤流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