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马的嚼子。《金6*瓶6*梅词话》第七一回:“ ********* 再三固辞, 何千户 令手下把马嚼拉住……於是併马相行。”亦称“ 马嚼子 ”。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且说且走,爬在马上,正想加鞭,那汉子突然跳出草丛,跑上去拉住了马嚼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马嚼汉语 快速查询。
马嚼(也作“马嚼子”)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套在马口中、连接缰绳的金属器具,用于控制马匹行动。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制与功能
由两根金属条(多为铁制)交叉构成,两端连接缰绳,横置马口内。通过拉扯缰绳,金属条压迫马舌或口角,以此指挥马匹转向或停止。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别称与部件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古代应用
先秦典籍《周礼·夏官》已记载“衔辔”为驭马关键工具,是古代车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文学象征
在诗词中常隐喻“束缚”,如杜甫《前出塞》:“马蹴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献天子,功名在马嚼。” 以马嚼象征对战争的控制。
来源:《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
北方方言普遍称“马嚼子”,如冀鲁官话区(河北、山东)保留此称谓;西南官话区(四川、云南)则多用“马衔”。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综合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
“马嚼”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字面意思:指“马嚼子”,即套在马嘴中用于控制马匹的金属器具,通常与缰绳相连。骑手通过拉动缰绳调节马嚼子的松紧,从而操控马的行进或停止。
文学意象:在古代诗词中,“马嚼”常与战马、骑射等场景关联,体现英武或征战意象。例如:
部分资料提到“马嚼”可比喻“说话不经思考”(如),但这一用法在权威典籍和常见成语词典中较少见,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主要用于描述马具相关场景,或在文学作品中渲染骑马、征战的画面。若涉及比喻义(如批评随意发言),需明确语境支撑。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马具的具体形制或诗词中的用法,可参考《汉典》等工具书或杜甫、陆游相关诗作注释。
白瓜班布帮人弊车羸马不耐程量骋谋捶床锄耧当风秉烛当諕洞庭春铎舌二王庙繁费访单房幄放映分泥负诟忍尤腹热心煎高等学校高速公路共吺跪进贺双星鸿蒙初辟昏澄澄混碰降虏浇散杰大惊心裂胆谨惠锦江急穣穣晾花信梦断魂劳漠北末末了飘樊落溷齐和凄清弃如敝屣求婚拳手尚章芟荑身价百倍守虏首战告捷霜蕊说是田路怗辞腕促蹄高尾气文谱闲神野鬼涎玉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