犴圄的意思、犴圄的详细解释
犴圄的解释
监狱。《宋书·孝武帝纪》:“昔 姬 道方凝,刑法斯厝; 汉 德初明,犴圄用简。”
词语分解
- 犴的解释 犴 ā 驼鹿。 犴 à 〔狴犴〕见“ 〔犴狱〕古代乡亭的牢狱,引申为狱讼之事。亦作“岸狱”。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狴”。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
- 圄的解释 圄 ǔ 〔囹圄〕见“ 囹”。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犴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监狱或牢狱,具体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字义溯源与构成
- 犴 (àn):
- 本义指古代北方的一种野狗,后引申指乡亭的牢狱(基层拘押场所)。《集韵·翰韵》载:“犴,狱也。”《荀子·宥坐》有“狱犴不治”之说,杨倞注:“犴,亦狱也。”
- 常与“狴”连用为“狴犴”,既指传说中的龙子(形似虎,立于狱门),也代指监狱(如“狴犴之门”)。
- 圄 (yǔ):
- 直接表示监禁、牢狱。《说文解字》释:“圄,守之也。”徐锴系传:“圄,囹圄所以拘罪人。”《汉书·礼乐志》载:“祸乱不作,囹圄空虚。”
- 常与“囹”合用为“囹圄”,为监狱的通称。
二、词义解析
“犴圄”属同义复合词,通过两个表示监狱的单字叠加,强化“囚禁之所”的概念:
- 狭义:指具体关押犯人的场所,即监狱。
- 广义:可象征司法禁锢、人身束缚的状态,如文献中“陷于犴圄”即指身陷牢狱之灾。
三、文献佐证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体现其历史语境:
《诗经·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陆德明释文引《韩诗》作“犴”,云:“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注:此条体现“犴”的早期狱义)
《荀子·宥坐》:“狱犴不治,不可刑也。”杨倞注:“犴,亦狱也。”(注:印证“犴”与“狱”同义并列)
四、同义词对比
- 囹圄:最通用的古语词,泛指监狱。
- 狴犴:侧重强调监狱的威严或恐怖氛围。
- 牢狱/监狱:现代常用词。
- 犴圄:词频最低,语义与“囹圄”高度重合,但更显古奥。
结论
“犴圄”是“犴”与“圄”的同义复合词,专指古代监狱,承载法制文化内涵。其消亡反映语言简化趋势,今仅存于研究文献或特定仿古语境中。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释“犴”“圄”)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释“犴”“圄”及复合词)
- 《荀子·宥坐》,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及古注)
- 《诗经》毛传郑笺及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异文训诂)
网络扩展解释
“犴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àn yǔ,其核心含义为监狱。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
指古代关押犯人的场所,即监狱。
词中“犴”本指传说中的野兽,后引申为乡间牢狱;“圄”意为拘禁,组合后泛指监禁之地。
-
词源与结构
- 犴:古时可指“狴犴”(传说中形似虎的狱门神兽),也代指牢狱。
- 圄:从“囗”(表示范围限制),本义为囚禁,如《晏子春秋》中“拘者满圄”。
两字结合强化“监禁”概念,属同义复合词。
文献出处
- 《宋书·孝武帝本纪》:
“昔姬道方凝,刑法斯厝;汉德初明,犴圄用简。”
意为周朝初期刑法宽简,汉代德政初兴时监狱也少用。
用法与延伸
- 语境: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描述司法或刑罚制度。
- 近义词:囹圄、牢狱、狴犴。
- 现代使用:已不常见,属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犴圄”是古代对监狱的雅称,强调司法拘禁功能,常见于史书或政论类文本。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宋书》等典籍或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挨贡白吃寎月踣毙步步莲花哺食蚕母茶户成裹怆惶从世鼎味地心引力憞溷恶钱饵石二视放赏飞鱼袋風兵草甲凤鞋坟烛佛印滑珠惠音瀸淖交瘁校勘学鸡毛店几神九京窭民浚削开口子抗烈梨栗柳眉踢竖龙虵卢薄陆死骨买门钱毛丸碰磕翘望启予旗织驱肥刃树剑山三合土收籴梳栉丝布瓦镫晚点乌昧草雾帐习弊戏馆子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