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風聞言事的意思、風聞言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風聞言事的解释

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 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意,可仍旧许风闻言事。”《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亦省作“ 风闻 ”。《魏书·元澄传》:“又寻御史之体,风闻是司,至於冒勋妄考,皆有处别。”《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御史,故事许风闻,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詰问,臣恐臺諫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

2.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也有一班妬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風聞言事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的特殊諫議機制,指監察官員依據未經證實的傳聞或輿情向君主進諫或彈劾官員的行為。其核心在於賦予言官「風聞奏事」的特權,無需承擔舉證責任,以強化對官僚體系的監督。以下從詞義、歷史運作及影響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構成

  1. 「風聞」

    源於《漢書》,意為「傳聞之事」,強調信息來源非親眼所見,而是來自民間輿論或間接渠道。如《漢書·魏相傳》載:「風聞乘輿驅馳」。

  2. 「言事」

    指官員向君主進言議政,特指監察體系中的彈劾、諫議職責。二字結合後,專指言官憑傳聞上奏的權力。


二、歷史制度運作

此制成熟於宋代,成為台諫官的核心職能:


三、制度流變與終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風聞」條目釋義及《漢書》引例。
  2. 《宋史·職官志》:宋代台諫風聞奏事制度原文記載。
  3.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分析風聞言事在宋代黨爭中的雙面作用。
  4.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聯經出版):論及南宋台諫風聞彈劾對理學派的打壓。
  5. 《明會典·卷二百十三》:明代六科給事中「風聞奏事」職權條文。

此機制雖因時代局限性消亡,但作為傳統政治文化中「以言監權」的獨特實踐,仍為研究古代權力制衡的重要範例。

网络扩展解释

風聞言事是古代中國監察制度中的特殊用語,具體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御史等監察官員可根據傳聞進諫或彈劾官吏,無需確鑿證據即可上報。後延伸為泛指依據傳聞向上級檢舉官員的行為。

  2. 歷史背景與制度起源
    該制度可追溯至唐代武則天時期。武后為加強中央集權,允許諫官、御史「風聞言事」,即通過傳聞彈劾官員,甚至允許監察機構內部互相舉報。宋代沿用此制,但對不實舉報會加重處罰。

  3. 演變與應用
    明代此制盛行,清代康熙年間曾重啟。部分史料提到,該制度允許匿名舉報,但也易淪為權力鬥爭工具,導致誣告頻發(注:此說法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4. 影響與評價
    一方面有助於拓寬言路、整頓吏治;另一方面因缺乏證據約束,易引發誣陷和黨爭。如《醒世恒言》中提及,民間甚至將此視為「小小新聞」,反映其社會影響。

  5. 文獻例證

    • 《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以法制羣下」,明確御史可風聞言事。
    •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提到對不實舉報的懲處規定。

總結:此制度體現古代監察體系的特殊性,兼具強化監督與潛藏弊端的雙重性。需結合具體歷史語境分析其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气铋铋丙火菜品菜市漕府长鼓楚鸠丁西林额编風胎覆治概念化干傺钴弹贵富龟隂田海参崴横从穿贯怀圣寺忽突箭道讲史书架屋迭床接脚壻聚歼开说可望而不可及孔瘁拉亏空累代辽绝毛嫱毛腰门徒面诘鸣锣开道难解濆衍然石肉阵入朝乳溜省记深眷深渺石梅授指殊刑送潮所从铁镖头叶徒政晚婆婆无尤相如台详准小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