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身的意思、灭身的详细解释
灭身的解释
丧身;毁灭自身。《艺文类聚》卷二三引 三国 吴 陆景 《诫盈》:“自此以来,重臣贵戚,隆盛之族,莫不离患构祸,鲜以善终。大者破家,小者灭身。” 唐 陆贽 《诛李怀光并诏谕淮西诏》:“以干纪之跡,固合灭身;以赴难之勋,所宜有后。” 宋 曾巩 《乞登对状》:“虽灭身碎首未足以报非常之恩。”
词语分解
- 灭的解释 灭 (滅) 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 部首:火; 笔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专业解析
“灭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丧失生命、牺牲性命。它通常用于描述为了某种信念、道义或避免灾祸而主动或被迫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丧生;牺牲生命。 这是“灭身”最直接和常用的意思。它强调生命的终结,往往带有一种为更高目标(如仁义、忠诚)或迫于无奈(如避祸)而付出生命的意味。例如:“杀身成仁”有时可与“灭身成仁”互文见义,指为成全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 。
-
出处与典籍依据:
- 该词源远流长,可见于古代经典。最著名的出处是《周易·系辞下》:“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其下王弼注解说:“…若乃矜其位,亢其禄,富其宠,慕其宝,则必有灭身之灾…” 这里“灭身”即指丧失性命之灾祸。
- 汉代典籍中也常见,如班固《幽通赋》:“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陨身乎世祸。” 颜师古注引曹大家曰:“…慆慆,乱也。萉,避也。言安於慆乱,不避危殆,卒灭身於世祸也。” 明确将“灭身”解释为丧命 。
-
用法与语境:
- “灭身”常与表示灾祸、危险或高尚追求的词语搭配使用,如“灭身之祸”、“灭身之灾”(指足以导致丧命的灾祸)、“灭身成仁”(指为成就仁德而牺牲生命)。
- 它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和庄重感,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典故或表达严肃的伦理观念,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其含义侧重于生命的消亡这一结果,常隐含非自然死亡或为某种目的而死的意味。
“灭身”意指丧失性命、牺牲生命,尤其指为了道义(如成仁)或迫于灾祸而导致的死亡。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常见于古代典籍和论述伦理道德的语境中。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灭身”词条释义及书证(如《周易》王弼注、班固《幽通赋》颜师古注引)。
- 汉典网 (www.zdic.net) - 提供“灭身”的基本释义及引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对“灭身”的释义及经典用例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灭身”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毁灭自身或丧生,强调因某种原因导致生命终结。该词由“灭”(毁灭、消亡)和“身”(身体、生命)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是为特定目的主动或被动牺牲生命。
2. 详细释义与历史用例
-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艺文类聚》引三国吴陆景《诫盈》中的“大者破家,小者灭身”,指权贵因行为不当招致毁灭。
- 唐代用例:陆贽在诏书中提到“干纪之跡,固合灭身”,指叛乱者应受极刑。
- 宋代用例:曾巩用“灭身碎首”表达以死报恩的决心。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舍己为公、忠义赴死的行为,如忠臣殉国、侠士护人等,带有褒义色彩;也可指因罪孽或过失招致自我毁灭,如《诫盈》中权贵的结局。
4. 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5. 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当代文学或历史讨论中,该词多用于强调牺牲精神的崇高性,或警示过度偏激行为可能导致自我毁灭的后果。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古籍文献,如需更完整的用例,可参考《艺文类聚》《陆贽集》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唵吧香安卡拉邦良榜上无名不皇晨风逞炫弛高骛远痴聋打垜丹鸟东南极洲藩柴高魁桂折兰摧函达河泊所河段寄儿襟宇可读性课制兰成连根带梢连矢丽实緑篠马哈鱼蛮獠冒冒失失昧死面若死灰灭性母机蟠桃杯湓噎掊冒前贯迁忘杞国之忧麴豉区详任兴柔兆十停手功手戟説是道非疏注夙孽庭砌王功宛蜒文责五时节无羊月綫抽傀儡咸华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