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 ,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 ,至于 荆山 。” 孔 传:“ 荆山 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至于 荆山 。”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禹 铸鼎於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 , 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 ,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 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
“荆山”是我国多座山脉的共有名称,主要分布在以下五个地区,且各自具有独特的历史或传说背景:
湖北省南漳县西部
为最著名的荆山,漳水发源于此。此地因“卞和献玉”典故闻名——相传楚人卞和在此发现璞玉(即和氏璧的原石),抱玉岩因此得名。郦道元《水经注》和王粲《登楼赋》均提及此山。
陕西省富平县西南(或三原县、阎良区交界)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曾在此铸鼎,后成为周代祭祀重地。
河南省灵宝市阌乡南
又名覆釜山,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象征华夏统一。
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南朝梁武帝曾在此筑堰治水,现为怀远军驻地。
甘肃省灵台县
相对其他四座,此荆山历史记载较少,主要作为地理名称存在。
名称含义解析
“荆”本指丛生多刺灌木(如荆棘),后引申为艰难处境;“山”则指地面隆起部分,象征稳固。组合后既描述地貌特征,也隐含历史中与探索、冒险相关的文化意象。
《荆山》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荆州地区的山。荆山也有另外一种意思,即指带刺的荆棘丛生的山地。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描述山脉的名称或地名,同时也可以用于修饰其他名词。
《荆山》由两个偏旁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艹」(草字头部首),右边的部首是「山」(山字头部首)。整个词语共有12个笔画。
《荆山》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名,特别是在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地区。荆山可能指代实际山脉的名字,也可能是用于修饰其他名词的形容词。
《荆山》的繁体字为「荊山」。
在古代,笔画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时候的汉字书写规范,「荆山」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整体的意思并未改变。
1. 这座城市的北部有一座荆山,景色非常壮观。
2. 走过那片荆山,我才明白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勇往直前就能攀登成功。
荆山可以作为一个词语的一部分,组成其他复合词,例如:
- 荆山红叶
- 荆山古寺
- 荆山大道
- 荆山风景
与《荆山》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
- 峻岭
- 高山
- 山岳
- 山峰
与《荆山》意义相反的词语包括:
- 平原
- 低地
- 草地
- 河谷
埃特纳火山安全门懊恼曲板上钉钉拔茹悲声备守波波刦刦参榜乘人不备成势持牢传衣出孝佽助村老躭玩斗靡贰使二豫发电赤坊官风谷羹藜含糗关连孤山处士鼓盏酣沉环布皇恐惠允回重胡鹿计划经济饥沴今后纠摘喇虎类类离光偶词匹处辟非前典迁擢七开八得清交素友顷心塞怨生龙脑石印岁旦随宜宿禽通元识微顽肉伪行现任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