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樵苏不爨的意思、樵苏不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樵苏不爨的解释

谓虽有柴草,却无米为炊。指贫困。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 ,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有似 周党 之过 閔子 。” 明 宋濂 《桑仁卿传》:“ 仁卿 娶同县人 项寄瑗 ,其贤絶。 仁卿 固安贫,终日樵苏不爨, 项 无纤介见於容容。”亦作“ 樵苏失爨 ”。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十二:“冠櫛懒施高枕,樵苏失爨清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樵苏不爨”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含义与生活境况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字义分解与字面意思

  1. 樵苏:指砍柴割草。“樵”指砍伐木柴,“苏”指割取草料,两者均为获取燃料的行为。此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谖“无以为家”的感叹。
  2. 不爨:指不生火做饭。“爨”(cuàn)即烧火煮食,《说文解字》释为“齐谓之炊爨”。 字面直译为“虽有柴草却不生火做饭”,描述极度贫困或刻意清苦的生活状态。

二、深层含义与引申义

  1. 物质匮乏的象征:强调生活资源短缺,虽有基础燃料却无米粮下锅,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谓虽有柴草,却无米为炊”。
  2. 隐逸生活的写照:常与“清贫自守”关联,如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其可喻指隐士甘于清苦的境界。
  3. 行为与目的的割裂:暗含“劳而无获”的哲学意味,如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说文》时引申为“备而不用”的无奈。

三、经典用例与语境 该成语多见于描述两类场景:

  1. 民生疾苦:如《汉书·货殖传》借“樵苏后爨”反衬民生凋敝(古汉语中“后”通“不”)。
  2. 文人志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暗合此境,彰显安贫乐道精神。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樵苏不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áo sū bù cuà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词义解析
    该成语字面指“虽有柴草(樵苏),却无法生火做饭(不爨)”,比喻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其核心是强调物质匮乏的窘境。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应璩(字休琏)的《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袁生,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淡而已,有似周党之过闵子。”。文中通过描述友人袁生来访时只能清谈而无饭可炊的场景,凸显清贫之状。

  3. 用法与语法

    • 结构:主谓式成语,常作谓语或定语。
    •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形容生活困顿。
    • 示例:明代宋濂《桑仁卿传》中“仁卿固安贫,终日樵苏不爨”即用此典。
  4. 近义词
    常见近义表达为“樵苏失爨”,两者均以“无法做饭”隐喻贫困。

  5. 扩展说明

    • 单字释义:“樵”指砍柴,“苏”指割草,“爨”意为烧火做饭。
    • 文化背景:成语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基本生存条件的重视,柴草与粮食的缺失直接关联民生疾苦。

总结来看,该成语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生动刻画了经济困顿的状态,兼具文学性与现实批判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编修波茨坦插汉阐化伧歌城卫抽样船帮楮纸代人弹诘导板灯饰点苔多嘴罚不责众俸料凤尾咈咈钢轨割臂之盟给谏根穷海鹤河矦挥剑成河家落夹讯结症静寂欿切口辞阃教论资排辈摩天楼牡丹头浅见气门心青由欺嘴驱蹙扇风点火杉槁沈寒深禁识性守故疏介阘非泰折天氓天睿天烖天子气铁骊推尚万金油微磬温凉五言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