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县丞的意思、县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县丞的解释

[assistant of county magistrate] 官名。始置于战国,秦汉治置,典文书与仓狱,是县令的主要助手。以后历代皆置。职责略有不同

详细解释

官名。 秦 汉 于诸县置丞,以佐令长,历代因之。《汉书·景帝纪》:“县丞,长吏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县丞》:“《史记·商君传》曰:‘ 鞅 令邑聚为县,置令 丞 。’县丞, 秦 官也。”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群嘬》:“我是 钱县丞 。领带巡兵十数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一个姓 袁 的知县,从前还做过 上海 县丞的。” 王家棫 《世家》:“他的父亲,大家都叫他四老爷,是 同治 初年的拔贡,后来当了一任 浙江 富阳县 的县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县丞是中国古代县级行政机构中的副职官员,其职能与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县丞为"县令的佐官,辅助县令处理政务",主要负责文书管理、户籍核查、赋税征收等具体事务。

从职官体系发展看,县丞始置于秦代,《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其"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位次县令",汉代延续此制并明确"丞署文书,典知仓狱"的职责。唐代《通典·职官》载其"掌贰令之职",宋元时期多由科举出身者担任。至明清两代,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所述,县丞定为正八品(明)或正七品(清),分掌粮马、巡捕、水利等专项事务,且设置数量因县务繁简而异。

在具体职能方面,《明史·职官志》详述其"主簿掌巡捕,丞管粮马"的分工体系,清代《大清会典》更明确规定"凡钱粮、户籍、田土、刑名等文书,皆副署之"。值得注意的是,县丞衙署称为"丞厅"或"二衙",与主簿共称"佐贰官"。

文学作品中亦多见县丞形象,如《聊斋志异·促织》描写华阴县丞"欲媚上官"的官场生态,清代《官场现形记》多维度展现其实际权责。现代学者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中分析,县丞实际承担着"连接县令与六房书吏"的枢纽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县丞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县丞(xiàn chéng)是县级行政机构中的副职官员,始设于战国时期,主要职责为辅助县令(或县长)处理政务,地位仅次于县令。

二、职责与功能

  1. 文书与档案管理:负责起草、保管官方文件。
  2. 仓狱事务:监管粮仓、监狱等后勤与司法辅助工作。
  3. 税收与财政:协助管理赋税征收、财政收支。
  4. 特殊时期代理职权:在县令空缺时暂代职务。

三、历史演变

四、现代类比

从职能上看,县丞相当于当代的副县长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但需注意古代与现代行政体系的差异。

五、文化延伸

成语“县丞”衍生出讽刺官员推诿不作为的含义,但此用法与官职本身无直接关联。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部历史文献及百科释义,完整内容可参考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摆平八一奖章迸飞标新竖异不敢掠美参谋长忏法城楼称赏不已乘属呈诉答理诞肆电发蹀里蹀斜独化饵诱分缘伏从浮石沉木革弊光济犷语河港黑重和惬黄策祸福之门简书京话箕山之节救火拯溺箜篌狼心狗肺老问题辽队林棼临难乱打麦门面似靴皮攮刀子女店主秦谶若非丧德上资拾陈蹈故师令收管书局思莼鲈素衣白马贪财好色天牎通旅万语千言尾煞五月花号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