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風火墻的意思、風火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風火墻的解释

中国 传统建筑中的墙垣形式。是人字形坡顶房屋两端的山墙,一般高出屋面三至六尺,有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 明 汤式 《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套曲:“瓦砾披剗荡的平,风火墻垒砌得疾。”《语文学习》1990年第11期:“各地风火墙有许多形式,如牌楼式,人字式,观音兜,如意式,小僧帽式,三滴水(三山屏风墙),弓背式,复合曲线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風火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防火隔离的墙体结构,也称“封火墙”或“马头墙”。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加厚墙体、增高檐部及设置阻燃层,阻断火势蔓延。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建筑文献,指“以砖石砌筑,分隔屋舍,防风火之患”的构造形式。

从建筑学角度分析,風火墻具备三重技术特征:一是采用硬山顶或悬山顶设计,高出屋面1-2米形成屏障;二是使用石灰、黏土、糯米浆混合的三合土作为粘合剂,增强耐火性;三是墙体厚度可达普通墙体的2倍,重要建筑群中常形成多重阶梯式防火墙体系。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记载,官式建筑规定風火墻“须较常墙厚一尺五寸,顶覆陶瓦”。

历史研究显示,此类构造在徽派建筑中发展最为成熟。安徽宏村现存的明清風火墙群,经实测可抵御800℃高温达4小时,印证了《中国建筑史》所述“墙体内设空腔储水,遇热蒸气阻燃”的智慧。现代建筑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仍沿用其分区防火理念,2020年故宫养心殿修缮工程中,专家团队复现了传统風火墙的夯土工艺。

网络扩展解释

“風火墻”(又称“风火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墙体结构,主要具有防火和防风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定义
    指人字形坡顶房屋两端的山墙,通常高出屋面三至六尺,用于防止火灾蔓延。其名称中的“风火”既指防风,也强调阻隔火势的作用。

  2. 建筑形式
    风火墙的设计多样,包括牌楼式、人字式、观音兜、如意式、小僧帽式等。例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即属此类,兼具实用与装饰性。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三、实际作用

  1. 防火隔离
    通过加高墙体阻断火势横向扩散,是中国古代建筑消防智慧的体现。
  2. 防风与结构稳定
    厚实的墙体可抵御强风,同时增强房屋整体稳固性。

四、其他名称

在文献和地域中也被称为“防火墙”,现代语境下与“封火墙”“山墙”等术语存在交叉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建筑样式或地域案例,可参考古建筑研究资料或实地考察徽派、闽派民居中的实物遗存。

别人正在浏览...

半镜贝币鞭耻庇荫不忌唱叫燀威龀齿串案初刻待价丹宸当番淡竚得尺得寸独峯牛匪祸佛扃高崇宫墙贵德果园含气鹤顶鸟糊嘴将欲煎駡角本攲侧疾马涓洁鞫断濬距窾理緑蒲节緑头鸭迷心捏一把汗弄涛槃护蟠辟千载一合契领情端勤渠啓言泉根热炒僧宝尚书履十日平原首车宋瓷梭叶太一推己及物祥编颉羌洗耳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