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肉醢的意思、肉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肉醢的解释

肉酱。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老妈妈,若无你救我之时,险些儿做了粉齏肉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肉醢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肉类剁碎腌制而成的酱状食品。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由“肉”与“醢”复合构成,“醢”本义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最早见于《周礼·天官》中“醢人掌四豆之实”的职官记载。

从词源学分析,《说文解字注》明确“醢”字构造包含“酉”(酒器)与“皿”(器皿),印证其制作需经发酵工序。古代肉醢主要分两类:祭祀用醢见于《礼记·郊特牲》记载的“荐黍稷,羞肝肺首心……加以郁鬯,以报魄也”,属礼仪食品;刑罚用醢则如《史记·殷本纪》所述“九侯醢”,指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在饮食文化层面,《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肉醢制作工艺,需将“羊肉十斤、猪肉四斤”切块,配以豉汁、葱白等调料密封发酵,反映出古代食品加工技术。该词汇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成语典故,如“菹醢”一词仍保留在学术论述中。

网络扩展解释

“肉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ròu hǎi,其核心含义为肉酱。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将肉类切碎后腌制或发酵制成的酱状食物,属于古代饮食中的一种加工方式。例如明代戏曲《鸣凤记·陆姑救易》中提到的“粉齏肉醢”,即用肉酱佐食的描写。

  2. 引证与用法
    该词常出现在古籍中,多与刑罚或饮食相关。如《礼记》《墨子》等文献提到“醢”是古代酷刑之一(将人剁成肉酱),而“肉醢”也可指代普通食物,需结合语境区分。

  3. 延伸背景

    • 饮食文化:古代因保鲜技术有限,常将肉类制成醢以延长保存时间。
    • 文字关联:汉字“醢”本身即指肉酱,《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酱也”,与“肉”组合后意义更明确。
  4.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肉醢”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作品中,日常表达一般用“肉酱”替代。

总结来看,“肉醢”既反映了古代饮食特色,也承载了历史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用例,可参考《礼记》《墨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土重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白醝本妻丙纶伯翁倡侩陈故乘罅成章齿白唇红淬亮毳索诞谲道袍等是抵死恶戏废书富而不骄高祖王父工会贯鱼龟甲香黄犬叹颒沐僭慝矜能负才金猊居産抉摘蜫蚑劳爱恋皁挛拳美孜孜鸣蚿评论员乾轴寝息缺阨群众团体入閤三大发明三独上马杯神效受节瘦岩岩夙凋摊贩田游帖试兔死凫举遗劳危砌遐赆香传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