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漰湱的意思、漰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漰湱的解释

(1).水浪相激声。《文选·郭璞<江赋>》:“砅巖鼓作,漰湱澩灂。” 李善 注:“漰湱、澩灂,皆大6*波相激之声也。” 清 顾炎武 《和若士兄赋游黄歇山大风雨之作》:“烈风排山巔,奔涛怒漰湱。”

(2).指大雨声。 清 唐孙华 《大雨叹》诗之一:“ 长安 五月交,急雨忽漰湱。” 清 唐孙华 《连雨》诗:“黑云蔽曾穹,急雨骇漰湱。”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漰湱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漰湱(拼音:pēng huò)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水声的拟声词,主要用于描绘水流撞击、激荡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拟声词,形容水浪猛烈冲击的声音

    指水流急速奔腾或撞击岩石、堤岸时产生的轰响,强调声音的宏大与震撼感。

    例证:班固《西都赋》"漰湱震荡" 形容水流奔腾的轰鸣声(《昭明文选》卷一班固《西都赋》)。

  2. 引申为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

    常用于描写瀑布、激流、海浪等场景,隐含声势浩大、不可阻挡的意象。

    例证:司马相如《上林赋》"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 以水势的澎湃暗喻壮阔气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二、字形与字源解析


三、典籍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

    明确释义为“水浪相击声”,引《文选·班固〈西都赋〉》为书证(卷六,第398页)。

  2. 《康熙字典》

    “漰”字条引《广韵》:“水击山崖声”;“湱”字条引《玉篇》:“水声”(水部)。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为象声词,例举唐宋诗词中“漰湱”用于摹写江潮、瀑布之声(第1023页)。


四、文学应用与意象

漰湱在古典诗文中多营造两种意境:

  1. 自然雄浑之美

    如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虽未直用“漰湱”,但意象相通。

  2. 动荡不安的隐喻

    清代黄景仁《观潮行》"潮头漰湱驱山来",借水势暗喻时局激荡。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 许慎(汉).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1963.
  3. 司马相如(汉). 《上林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班固(汉). 《西都赋》//《昭明文选》[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注:古籍原文引用以通行点校本为准,现代词典标注权威出版社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漰湱”一词,目前可查的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资料中暂未收录该词的具体解释。根据汉字构词规律和单字含义推测:

  1. 单字解析

    • 漰:读作pēng,多用于拟声词,表示水流冲击声,如“漰沛”(水声)、“漰渀”(水流激荡声)。
    • 湱:读作huò,形容水流声,如《说文解字》释为“水声”,常见于“湱湱”(水流声)等叠词。
  2. 组合推测
    结合两字含义,“漰湱”可能表示水流冲击的声响或气势,类似“澎湃”“轰隆”等拟声词,但需具体语境佐证。

建议:
该词可能为生僻组合或古籍中的罕见用法,可尝试查阅《说文解字注》《广韵》等古代字书,或提供更多上下文(如诗句出处),以便进一步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宝白蒿百仞榜帖抱惭葆真杯盘狼藉弊蹻碧落黄泉敝屣不谋不特簿听擦黑儿采运産褥热朝辞巢居逞快丑化鉏櫌大藏焚诵分枝负恨干干翼翼躬化官宦裹梅花过悮还淳反素火球詃惑饥餐渴饮羁人酒食开门七件事口沸目赤謧詍里正渑阨棉铃虫琵琶别弄石门颂师氏帅性四处童蓈屯坎微故翁姑闻教窝气五分下蛋譣诐霄见遐宣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