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阻止。 唐 李翱 《答独孤舍人书》:“去年足下有相引荐意,当时恐有所累,犹奉止不为。”
“奉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读音:fèng zhǐ(注音:ㄈㄥˋ ㄓˇ)
词义:意为“阻止”。例如唐代李翱在《答独孤舍人书》中写道:“去年足下有相引荐意,当时恐有所累,犹奉止不为。”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李翱的《答独孤舍人书》,原文提到因顾虑某些牵累而“奉止不为”,即通过委婉的方式阻止或谢绝对方的提议。
语境特点
“奉”在古汉语中常表示恭敬的态度(如“奉行”“奉承”),而“止”意为停止、阻止。两字组合后,整体带有“以恭敬或委婉的方式劝阻”的隐含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相关注解。
奉止这个词源于汉语,指停止、制止、阻止等含义。它可以用来描述一种行动、行为或局面的终止或中断。
奉止这个词由“奉”和“止”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奉”的部首是“大”,总共有8个笔画;而“止”的部首是“止”,总共有4个笔画。
奉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具体来源和起源已不可考。在繁体字中,奉止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代,奉止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1. 他的警告使得争执奉止了。
2. 行人们停下来,向他致敬,车群也随之奉止。
1. 奉行:坚持、遵循(某种信念、原则等)。
2. 停止:终止、中断某种行动或行为。
3. 制止:阻止、限制某种不良行为或行动。
1. 终止:使某种行为或行动完全停止。
2. 结束:某种活动或局面的结束。
3. 完结:某个事件或行为的结束。
1. 继续:不中断、不停止。
2. 开始:某个行为或活动的起始。
3. 进行:某个行动或活动正在进行中。
安于盘石白璧微瑕抱歉俵与壁上观补叙层龙绝艺痴倒赐爵次长祖洞户方面军发潜发郁逢恶导非丰姿绰约富可敌国官渡之战顾看酣湎黑姑黑瓮瓮环琨诲谟徽文较谈箕毕缉妇汲集禁榷狂夫髡树立说挛圈论诤嫚令马缨丹抹丢哪搭淖污滂溢判状品选亲上成亲遒壮盛放盛介十刹海熟察水星吮毫四外素韵掏槽推遇未傅文字癖五火献诗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