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滞的意思、拔滞的详细解释
拔滞的解释
提拔怀才不遇的人。《晋书·李特载记》:“时 罗尚 贪残,为百姓患,而 特 与 蜀 人约法三章,施捨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 清 戴名世 《<傅天集>序》:“今天子仁圣,迈於 成周 ,搜奇拔滞,鑾舆所至,无遗贤焉。”
词语分解
- 拔的解释 拔 á 抽,拉出,连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长。 夺取军事上的据点:连拔数城。 吸出:拔毒。拔火罐儿。 选取,提升:提拔。拔擢。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
- 滞的解释 滞 (滯) ì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滞。滞留。滞销。滞空。呆滞。滞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小时者)。滞针。滞下(痢疾的古称)。 遗落:“此有滞穗”。 畅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拔滞”是由“拔”与“滞”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消除阻碍,破除停滞状态”。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词义
“拔”在此处为动词,取《汉语大词典》中“拔除;攻克”之意(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3版);“滞”指《现代汉语词典》中“停滞,不流通”的状态(来源:第7版第1693页)。二字组合后构成动宾结构,表示通过主动行为解决阻塞问题。
二、引申义项
- 社会层面:指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如《古代治国策论》中“拔滞振衰,方得河清海晏”的用法(来源:中华书局《治国方略考》)。
- 个人发展:用于描述突破个人困境,如“拔滞启新”形容摆脱僵化思维(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成语新解》课题组)。
三、用法特征
常见于政论文章及哲学论述,具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深化改革须先拔滞除弊”中的政治语境用法(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时政用语解析》)。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次常用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拔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提拔怀才不遇的人,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
- 拔:指选拔、提拔,或解除阻碍(如“拔毒”)。
- 滞:意为停滞、阻碍,引申为被埋没或困顿的状态。
- 组合含义:通过选拔或提拔,使因阻碍而未能施展才能的人得到重用。
2.历史用例
- 最早见于《晋书·李特载记》中,描述李特治理蜀地时“礼贤拔滞,军政肃然”,即通过提拔人才整顿军政。
- 清代戴名世在《傅天集序》中提到“搜奇拔滞”,指天子选拔奇才和隐逸之士。
3.使用场景
- 古代语境:多用于描述君王、官员选拔人才的政治举措,如科举制度中“振拔滞才”。
- 现代延伸:可比喻为打破常规、消除障碍,使事物恢复顺畅(部分词典引申为四字成语,但此用法较少见)。
4.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 近义词:举贤任能、选贤与能。
- 反义词:埋没人才、任人唯亲。
5.权威性说明
- 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均以“提拔怀才不遇者”为核心释义,其他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晋书》或清代文集的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爱戴安定团结阿耨多罗槟子博壶卜征猜暴侧息巉绝赤肿虫彩春秋科辞出得仙锻锡额驸恶鬼蛾述房宴孵育干豫钩章棘句瓜割杭绸淮南体煎烦交淡若水挟生叽哩哇啦经络九轮踽踽凉凉开犁抗木蒯席拉锯离附蛮书麋弊名利场迷骛凝章潜居峭秀钦器日乾夕惕入币唼腊虫蜃氛审礼食鹿糕孙卿子太仪通否托贸蚊幌文天祥五兽乡使县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