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烽砦的意思、烽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烽砦的解释

烽堠和营垒。 唐 许棠 《塞下》诗之二:“塞深烽砦密,山乱犬羊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烽砦(fēng zhài)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烽”和“砦”两个单字组成,主要用于古代军事语境,指代兼具烽火报警与防御功能的军事据点。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单字释义

  1. 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白天燃烟称“烽”,夜间举火称“燧”,合称“烽燧”。其核心功能是传递敌军入侵的紧急军情,属于军事通讯设施。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同“寨”,指用栅栏、围墙等构筑的防御工事或屯兵营地,多建于险要地势(如山隘、关隘),具有驻军守卫、抵御外敌的作用。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二、复合词“烽砦”的释义

烽砦指古代边境或战略要地设置的一体化军事设施,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三、历史背景与关联概念

烽砦在秦汉至明清时期广泛使用,常与“烽燧”“烽堠”“边堡”等术语互通,体现古代“烽燧制度”的运作逻辑:


四、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当代语境中,“烽砦”属历史词汇,多见于古籍、军事史研究及文学作品,描述古代战争或边疆防御体系。其近义词包括“烽火台”“军寨”“戍堡”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烽砦”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组成部分与功能

  1. 烽堠:即烽火台,通过点燃烟火传递紧急军情。
  2. 营垒:士兵驻扎的防御工事,用于驻守和作战。
    两者结合形成边疆的警戒与防御体系,常见于唐代边塞地区。

三、文学例证

唐代诗人许棠在《塞下二首》中写道:“塞深烽砦密,山乱犬羊多”,描绘了边塞地区烽砦密集、局势紧张的场景。

四、历史作用

“烽砦”是古代军事通信与防御的重要载体,尤其在边疆地区,承担着警戒外敌入侵、保障军队调度的关键职能。

别人正在浏览...

阿井胶鞍马劳顿霸城门边谍糙米筹回刺字耽昏钉是钉,铆是铆锻矢独漉掇臀捧屁覆讲拐带古调不弹海水难量河里孩儿岸上娘横肉槐市怀远嚾嚾火耕流种洊保箭笴鉴团禁额经济杠杆禁侍今有术金巵涓彭崛立夸妍鬭艳狼噬鍊炁辽霫罗敷有夫眄睐俛容木杷泥沈跑敌情被褐怀玉亲贵穷途绮语权现桑末三日新妇少蓬审判庭慎容世资熟粪述作私羡特诏未殊无有详博